關於加快推進承接産業轉移工作的決定
為搶抓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我縣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促進我縣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我縣經濟社會的追趕與跨越,根據《中共贛州市委 贛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承接産業轉移工作的決定》(贛市發〔2008〕15號)精神,本著補充完善贛縣發〔2008〕16號文件的宗旨,經縣委、縣政府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突出踐行科學發展觀,縱深推進“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承接載體與平臺建設,優化發展環境,降低商務成本,營造競爭優勢,突出重點,錯位發展,把我縣打造成“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重點縣”。
2.主要目標。2008-2012年,通過5年的努力,力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10億元以上,承接各類轉移企業200家以上,引進資金200億元以上,做大做強贛縣工業園。
二、加強規劃引導,實施錯位發展
3.加快園區規劃建設步伐。積極主動融入贛粵産業轉移承接走廊和贛閩産業轉移承接走廊,加快紅金工業園三期、儲潭工業小區、江口工業小區、洋塘工業小區及洋塘工業小區沿華能電廠進廠公路兩側工業帶和紅金工業園至儲潭工業小區梅儲戰備公路兩側工業帶的規劃建設步伐,儘快形成以紅金工業園為核心,以儲潭、洋塘工業小區為兩翼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加大紅金工業園一期土地盤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逐步實現“騰籠換鳥”。嚴把園區企業入園關,杜絕環境污染大的企業入園,加大園區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把贛縣工業園建設成為“生態工業園”。
4.加強承接産業轉移規劃引導。制定我縣産業轉移的區域佈局總體規劃和指導意見,引導産業轉移有序承接,出臺産業轉移承接目錄,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優化我縣産業結構,做大做強主導産業。紅金工業園以發展有色金屬及其深加工産業集群、電子資訊産業、機械加工産業為主進行佈局,洋塘工業區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為主,儲潭工業小區以有色礦産品的加工和化學化工産業為主,江口工業小區以服裝建材為主進行産業佈局。
5.發揮比較優勢,突出承接重點。利用資源優勢,重點承接優勢礦産精深加工産業和農副産品深加工産業,發展下游産品,拉長産業鏈,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發揮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物流産業;發揮優勢産業集群和工業主導産業優勢,重點承接産業鏈延伸和配套産業轉移,提升産業競爭力,形成産業配套、集群發展的格局。
三、加強平臺建設,提高承接能力
6.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每年從房地産經營性用地項目的土地出讓金純收益中,按不少於20%的比例安排用於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增企業所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的縣留成部分,返還園區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工業用地開發成本補貼機制。縣裏設立工業獎勵資金、總部經濟獎勵資金和高新技術獎勵資金,用於獎勵新建工業項目、總部經濟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
7.鼓勵多形式多渠道資金投資興建工業標準廠房。土地出讓價比照新增工業企業用地優惠標準執行;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市及市以下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廠區外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由政府承擔;標準廠房出租或第一次出售所繳納的稅收及附加的地方財政留成部分,3年內按不低於80%的比例獎勵給投資者。
四、降低商務成本,增強投資吸引力
8.降低貨物運輸成本。實施分類引導,鼓勵企業參與鐵海聯運的運營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引進大型物流公司和國際貨代企業,建設物流中心;推進紅金綜合物流園建設和國際集裝箱貨場建設。對新增工業企業,其5年內繳納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地方所得的60%,獎勵給企業補貼物流運輸費用。
9.降低工業企業用水用電價格。對於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産業關聯度強的企業,在用水、用電價格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具體辦法實行一事一議。
10.確保轉移企業用地需求。積極爭取使用省級重大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對投資項目大、市場前景好、符合國家政策的轉移企業,優先安排用地。
11.減輕規費負擔。切實減輕園區內企業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負擔,省以上行政事業性收費按規定收費標準的下限執行,市及市以下實行“零收費”,服務性收費按低於標準的50%收取。
12.做好社會保險對接工作。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在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得到維護的前提下,為企業參加社會保險在繳費基數、參保費率和繳費方式上提供優惠,企業可以以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繳納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和職工可以自主選擇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住院醫療保險或低標準住院醫療保險,確保企業繳交社保費用整體低於周邊地市10%以上。
五、加強政策引導,解決用工需求
13.吸引本地勞動力和外來務工人員到贛縣務工。連續兩年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在轄區各類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准予遷入城鎮戶口;在城區和園區就業的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由教育部門妥善安排,不得收取借讀費和政策規定之外的任何費用。
外來務工人員住房需求納入城市整體建設規劃,進城務工3年以上或與城區所在企業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並在勞動保障部門備案,年齡在23周歲至35周歲且無自有住房的已婚農民,可申購由政府統一建設的新市民公寓(經濟適用住房)。
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工業園區轉移、吸引外出外來務工人員到贛縣就業的具體辦法,由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14.著力提升勞動力技能。大力組織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免費為企業培訓員工一次;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推行“訂單式”培訓;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加大對縣城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的扶持力度,培養實用型、操作型技工隊伍,保障企業用工需求。建設一個以上公共技能實訓中心。
15.加大人才智力支援。有關部門每年至少免費為企業舉辦2次以上各類人才大型招聘會,並根據企業需求開展人事、勞務代理服務;對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與本縣其他非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將成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列入“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人才選拔對象;積極為企業申報引進外國專家和先進技術,選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國(境)內外進修培訓,並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支援。
六、提高服務水準,優化發展環境
16.改革行政審批。將重事前審批改革為重事後監管,將各部門分散的串聯審批改革為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相關部門一併參與的並聯審批;建立工業園管委會&&初審認可的項目開建制,所有初審事項在10個工作日以內辦結(法律有規定的按最低時限辦結);初審認可後,企業可邊開工建設,邊按法定程式向相關部門報批,相關部門實行並聯審批,並在原承諾時限的基礎上再縮短30%;同時,加大監管力度。驗收實行由工業園管委會&&,相關部門參與的共同驗收制。
對新增企業,符合有關設立登記規定、需取得而尚未取得前置審批的,可核發籌建營業執照,待取得前置審批許可證後,辦理企業營業執照變更登記。工商核準登記可實行“換照制”,認可原註冊登記的有效性,對企業名稱和住所進行變更登記,換發營業執照。
17.提高政務效率。各相關部門、單位要創建“綠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實行每星期一、三、五由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各相關部門、單位參與的一週三審的聯合辦公制。
18.創優安居樂業環境。新增企業高管人員(含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等),年薪(工資)納稅的地方財政所得部分全額獎勵其在本縣中心城區購買住房。
在新增企業的工業用地範圍內,允許7%的工業用地用於建設企業高管和員工生活配套設施,按照工業用地價格供地。
19.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大力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減少多頭檢查,嚴禁重復檢查、重復檢測;嚴禁吃、拿、卡、要;嚴禁以權謀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指定施工隊伍、不得指定産品、不得指定仲介服務機構、不得漫天要價;嚴禁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對違法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嚴格追究單位主要負責人責任。縣優化發展環境機關效能投訴中心要加大投訴查處力度.
七、加強領導,為承接産業轉移提供有力保障
20.加強組織領導。由縣開放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縣承接産業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促進承接産業轉移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産業轉移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各有關單位、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對社會作出公開承諾。
21.強化目標考核。縣委、縣政府對承接産業轉移工作實行單列考核,並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建立目標考評制度,逐級落實目標管理。
22.加大資金扶持力度。2008年在縣財政設立200萬元的開放型經濟發展資金,主要用於招商引資工作,獎勵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商會(協會)、仲介機構、企業和個人等。
23.建立反制機制和掛鉤機制。此決定的優惠政策以企業合同承諾事項兌現為前提,未履行合同不予補貼和獎勵;補貼和獎勵金額與企業繳納的地方所得稅收掛鉤。
縣委、縣政府關於《贛縣鼓勵投資促進開放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贛縣發〔2008〕16號)與本文有重復的按更便捷更優惠的文件條款執行,涉及的獎勵和補貼不重復享受。
本決定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中共贛縣縣委
贛縣人民政府
2008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