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湖北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荊楚兒女不僅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産,而且也創造出了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些遺産包括各種神話、史詩、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皮影、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等以及各種禮儀、節日、民族體育活動等。
湖北省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整理、搶救和保護工作。如由利川民歌《種瓜調》挖掘整理的《龍船調》,一唱成名,經久不絕,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選為世界優秀民歌之一;保康、神農架區域民間流傳的《黑暗傳》,堪稱漢民族的“荷馬史詩”;流傳于清江流域恩施巴東、宜昌五峰的土家族撒葉兒嗬,其獨特的喪葬習俗更是土家民族文化的奇葩……
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518項,其中湖北省有16項,分別為:
民間文學(4項):董永傳説、丹江口伍家溝民間故事、宜昌下堡坪民間故事、宜都青林寺謎語;
民間音樂(2項):興山民歌、武當山宮觀道樂;
民間舞蹈(1項):土家族撒葉兒嗬;
傳統戲劇(5項):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曲藝(2項):漢川善書、荊州鼓盆歌;
雜技與競技(1項):武當武術;
民間美術(1項):黃梅挑花。
2008年2月文化部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894項,其中湖北有28項,擴展項目有13項,名單如下:
民間文學(5項):屈原傳説、王昭君傳説、炎帝神農傳説、木蘭傳説、都鎮灣故事;
傳統音樂(8項):荊州馬山民歌、潛江民歌、丹江口呂家河民歌、監利啰啰咚縣、長江峽江號子、秭歸船工號子、老河口絲弦、宜昌堂調;
傳統舞蹈(1項):利川肉連響;
傳統戲劇(2項):花鼓戲、南劇;
曲藝(5項):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恩施揚琴、説鼓子;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1項):岳家拳
傳統美術(5項):陽新布貼、漢繡、紅安繡活、大冶石雕、木雕船模
民俗(1項):武當山廟會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擴展項目)
1.薅草鑼鼓
宜昌薅草鑼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鑼鼓、興山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2.長陽山歌
3.保康沮水嗚音、南漳嗚音喇叭、遠安嗚音
4.土家族打溜子
5.武漢龍舞市
6.來鳳土家族擺手舞
7.京劇
8.竹溪漢調二黃
9.荊州荊河戲市
10.陽新採茶戲
11.恩施燈戲
12.儺戲(仡佬族儺戲)
13.雕花剪紙
孝感雕花剪紙、鄂州雕花剪紙、仙桃沔陽雕花剪紙
主辦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