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非物質遺産

黃岡善書

發佈時間:2012-11-19 10:46:16

  

  黃岡善書又名打鼓説書、鼓書、説善書。屬民間説唱曲藝,是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黃岡善書在湖北省黃州(岡)全境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

  説書這種民間説唱曲藝源遠流長,相傳當初周莊王為正風化俗,特地派出梅、清、胡、趙四個能説會道的大臣,擊鼓説講善惡報應,勸人為善以教化民眾。因此,留下了説書這種社會職業的行當。因此,説書人奉周莊王為祖師爺,代代相傳。後由於部落、民族及地域的區別,經歷史演變,説書這一民間説唱曲藝便分為不同的派別,形式上也發生了變化,形成各具風格的地方民間説唱曲藝形式,黃岡善書就是這種有黃岡地方特色的民間説唱曲藝。根據現可上溯的可考傳人,在清中晚期,黃岡善書已經成為處處有人“説”,人人都愛聽的傳統民間藝術。

  清末光緒年間,黃岡曾旭光、周子朝、賈瑞臣、劉玉山等二十余民間説善書的藝人,已經成為活動在團風、黃州、鄂州、武漢、黃石等地的“跑三江碼頭”的善書“先生”。

  1927年三月初三,黃(岡)、新(洲)、孝(感)、英(山)、羅(田)、浠(水)等地民間説書藝人建立了善書南派組織,公認柳敬亭為宗師,隸屬於湖北會館的“中江——九江”分會館管轄,非會館的成員嚴格禁止遊鄉説書。

  民國初,黃州區陳策樓、魏國清等人拜師學藝,藝成收徒,傳承了該種文化傳統,使黃岡善書得到了新的發展。

  解放後,幫會(會館)廢除,由文化部門組織領導成立了曲藝協會。民間説善書的藝人,活躍在廣大農村和集鎮,以其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受到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由於電視文化的衝擊,人們的文化生活內容豐富,聽眾減少,藝人大量改行。但是,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主辦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