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荊楚文化

遠古文化

發佈時間:2012-11-20 12:39:53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上個世紀50年代起,考古學家先後在湖北境內的長江流域、清江流域發現了大約距今200萬~250萬年之間的“建始直立人”、“巫山猿人”頭蓋骨和距今20萬年的早期智人“長陽人”化石。專家認為:發現“建始人”的建始縣高坪鎮麻札坪村與發現“巫山猿人”的巫山北坡二者存在一定存續關係,這裡的遠古人類活動與非洲古人類年限相當。另外,70年代起,考古學家還先後在湖北十堰發現了距今50萬年~100萬年左右的“鄖縣人”頭骨化石、“鄖西猿人”和“鄖縣猿人”。

  這一系列舊石器時代遺址、動物化石、石器和人類用火遺跡,證明長江、清江流域極有可能是中國人種群或東北亞人種群的發源地,這一發現也有力地挑戰了目前“人類起源非洲説”。

  長陽人    中國華中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屬早期智人,距今年代約為19.5萬年,介於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與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當,是中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長陽人”的問世,説明瞭長江流域以南的廣闊地帶也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

  長陽人化石,于1956年發現于湖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鍾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面向東南,高約3米,離地面耕地高約10米,洞內堆積除下部有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碎塊和底部靠洞壁的地方有局部的含碎石塊和化石堅硬部分是角礫岩外,大部分堆積為深黃色鬆軟的沙質泥土,在角礫岩和深黃色鬆軟砂質泥土中均含有大量化石。經過七天的發掘,在原生地層中和過去已挖過的松土中,又發現了一顆人類的左下第二前臼齒,這是一顆距今10多萬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是長江以南古人類遺跡的首次發現。與其共存的還有象、豬、竹鼠、古豺、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國犀等大批南方常見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其中以犀牛、象、鹿三種化石為最多,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同年,賈蘭坡教授在《古脊椎動物學報》發表文章,以古人類化石出土地點命名為“長陽人”。

  鄖縣人    鄖縣人”即“鄖縣人”頭骨的化石。“鄖縣人”頭骨化石考古發現有二件。于1989年5月,鄖陽地區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組織文物補查。第一件頭骨化石由鄖縣博物館王正華、鄖西縣文管所屈勝民組成的普查小組于18日在鄖縣曲遠河口學堂粱子發現了第一件頭骨化石,編號為I號頭骨化石;于1990年5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又發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Ⅱ號頭骨化石。以後又接連兩次進行了發掘工作,獲取了大量的伴生動物化石和數百件石器。兩件完好的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初步研究,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隨著對化石材料的修復與揭示,以及研究的深入,從其形態上看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徵。被認定為直立人,命名為“鄖縣人”,其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在80一100萬年左右。因為兩件頭骨化石標本空前的完好,它對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建始人    “建始人”遺址位於恩施自治州建始縣高坪鎮麻札坪村一小山坡的山洞中,因當地農民在此洞及附近發掘出許多巨猿齒化石,此洞被稱為“巨猿洞”。

  距今200萬至250萬年“建始人”化石,比目前非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還早幾十萬年,對人類起源於非洲學説是一個大的交戰,人類有一個從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的遷移過程。“建始人”研究課題組組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鄭紹華與邱佔祥、陳鐵梅等專家,對近幾年在建始發現的三枚人類牙齒化石作出了科學鑒定認為:“建始人”屬人類的早期成員,在建始巨猿洞遺址文化層內發現的部分骨制器有人工打擊痕跡。據此,專家們認為,遠古“建始人”的生活時代距今約為200萬至250萬年。

主辦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