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萬萬千,三國英雄留民間。“三國”是江湖的,重權謀之術,曹操逆流而上,孫權順勢而為,劉備繞道而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歸晉,殊途同歸。有江有湖的武漢三鎮,到處都是三國英雄的蹤跡。
三國英雄雖然被民間藝術臉譜化,一方是紅臉的關公,一方是白臉的曹操,不管敵方友方,在武漢卻能和平相處。圍著東湖,就有魏主曹操廟(彤雲閣)、吳主廟(孫權)、蜀主劉備郊天臺,三國哈佔全了。正咱蠻流行的“多國峰會”,在1800年前的武漢就演過了,三巨頭雖然在武漢各佔一席之地,坐第一把交椅的首推吳主孫權。
您家莫搞左了,遙想當年,武漢不是“因商而興”,而是“以武而昌”。孫權在漢陽龜山攻卻月城、武昌蛇山築夏口城,龜蛇相望,雙城夾口,軍事城堡應運而生,武漢一躍而成軍事重鎮。武漢這座城市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雛形,這就是正咱説的“三國興漢”。
蠻巧合的是武漢也興三國。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之後,已坐擁江東的孫權架式行動了,聽説武昌和漢陽的兩座山頭在同一時間內落下了鳳凰,孫權登基,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比較吳國與蜀國在武漢留下的歷史地名,各自的特點蠻鮮明。與蜀國有關的地名哈是動態的,而與吳國有關的地名多是靜態的。這些軍事城堡、軍港和山脈都證實這裡曾是吳國的統治領域和軍事要地。
在武漢坐第二把交椅的三國英雄,當推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光正咱還在武漢三鎮用的地名就不少:武昌的卓刀泉(關公“卓刀于地,水涌成泉”);漢陽的洗馬長街(關公在江邊經常洗他的赤兔馬);漢口的武聖路(克武科考試的都要先來這裡的武聖廟拜祭)……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清初沉到江裏克了)。”崔顥的唐詩,讓漢陽跟一三國英雄挂上了鉤,他就是不畏權貴的血性文人禰衡。舊洲雖不在,然而禰衡的名士風韻,“裸身罵曹”的佳話,特別是那詞藻華麗的《鸚鵡賦》,鮮活地存在於今日時空。
“三”為基數,“九”為極數。武昌、漢陽、漢口,三鎮鼎立疑似三座城市,因為是水做的,武漢才有了大氣和靈氣;曹魏、蜀漢、孫吳,三足鼎立疑似三個國家,因為有了三國英雄,武漢又有了霸氣和帥氣。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