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講“孝行”歷史高頭就蠻有名: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武漢城市圈就佔了“三孝”:董永“賣身葬父”,槐蔭改名叫“孝感”(是全國惟一一個因“行孝感天”而得名的地級市);黃香“扇枕溫衾”(替他父親夏天扇涼枕蓆,冬天捂熱被窩),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歌謠;孟宗“哭竹生筍”講“孝行”,更是正宗武漢的,古代“三大孝子”哈在湖北。
三國時的孟宗,江夏(正咱的武昌)人。少年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瞎眼的姆媽得了病,需鮮竹筍做湯。正是冬天,冇得鮮筍,急得跑到竹林裏鉚起哭,地高頭真的長出幾顆嫩筍子來(跟孟姜女哭長城一樣有名),採回去做湯,“筍到病除”。孟宗哭竹生冬筍的故事傳入日本,日本人把能在冬季生長竹筍的毛竹,叫“孟宗竹”。
他老娘去世,官也不做了,跑回家跟母親“守孝”三年,自撰“孝聯”:“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門外四時春”。“廬墓三年”,從此漢民族有了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習俗。後來孟宗官做到了吳國的司空(相當於宰相)。
孟宗哭竹生筍的位子,就在正咱武昌實驗中學背後的鳳凰山。原來有孟井、大石碑(孟宗哭竹生筍處)、石碑坊(吳司空孟母墓園)、石砌的孟母墓、應山祠等古跡,正咱冇得了。
“百善孝為先”,“孝”字排第一。孝道既是中華文明發生的源頭,又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華民族五千年不倒,冇出現斷層,正是得益於“孝道”。正咱罵人的“王八蛋”,原本義是“忘八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諧音。
無獨有偶,正咱全國才評出的53位道德模範,湖北也佔了3位,有了“新三孝”。和諧社會,孝重如山。
“養兒代老,積谷防饑”。麼事是“孝”?把父母養老送終,讓他們一生快活就叫“孝”;這個過程就叫“孝行”;這個道理就叫“孝道”;只要有心,就能有孝;孝心就是愛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畜牲都曉得講“孝行”,未必人還趕不倒畜牲?人身都是父母養,工作還幾忙,常回家看看,莫忘講“孝行”。要不真的當上“王八蛋”了還不曉得信。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