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名人與武漢

孫中山三鎮遺蹤

發佈時間:2013-03-01 13:34:21

   羅時漢 劉謙定/文 史青龍/攝影

  

  今中國銀行原陽夏公産局是孫中山在漢口下榻過的地方。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首義成功,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揮寫了亞洲歷史上民主共和的嶄新一頁。革命成功後的第二年春天,1912年4月,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就來到了武漢。

  從4月9日到13日,五天四夜,武漢三鎮便留下了中山先生的行經之處和下榻之處。只是由於時光過去了90多年,這些地方幾經滄桑變遷而蹤影難覓,已鮮為人知。但是,儘管如此,尋訪一番歷史偉人的這段悲壯之旅,也令人無不感動於這座城市有過的光榮與自豪。

  故人西辭,斯人已逝。今天,又一個煙花三月,我們在武漢三鎮走馬觀花,力圖從史跡中尋找與現實的對應。

  首先,我們來到孫中山一行下榻時間最長的武昌胭脂山下三道街原鹽道衙門(鹽法道署)所在地。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前這裡還古風尚存。鹽道衙門的建築規模較大,湖廣總督衙門1854年被太平天國的戰火毀壞後,總督大人還臨時在鹽道衙門裏辦過幾年公。辛亥首義後,鹽道衙門舊址成了湖北同盟會支部機關所在地。所以,孫中山作為同盟會邀請的貴賓下榻於此。胭脂山南坡有座靜養樓,該樓原是鹽法道署後花園的建築,民間習慣將鹽法道署及其後花園統稱為鹽道衙門。那時的胭脂山是武昌的風景勝地,孫中山一行在這裡總共住了三夜。

  1920年,軍閥劉佐龍將靜養樓拆除,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起了自己的豪華官邸。20世紀90年代,劉佐龍官邸雖已掛牌為市優秀歷史建築,後來卻在舊城開發中被夷為平地,建起了連片的居民住宅。盤桓在遮山蔽樹的樓房叢中,往事仿佛也蕩然無存。胭脂山衣坊一條街繁華如許,這可能也是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題中之意吧!

  陽光仍如1912年4月11日那樣和煦,在車水馬龍的存仁巷,我們仿佛看見孫中山一行浩浩蕩蕩走過。存仁巷跟河邊的邱家巷對著,是漢正街上不多的大巷子之一。如今青石板不存,巷子也不同程度地加寬,原來的石庫門老屋僅剩下一間。滿街南來北往的商販,誰也想不到孫中山先生曾從這裡走過。也許,他所期待的未來就像今天這樣市場繁榮,人民安樂。

  孫中山在“底下(漢口人對下游一帶的特別稱謂)”停留過的地方,苗家碼頭附近的熙泰昌茶棧早就沒有了,古德寺仍在,正在大修。他下榻的地方“清理陽夏公産局”在哪呢?我們來到人群稠密的江漢路口,從人行天橋上俯視“中國銀行”大樓。這裡就是原來陽夏公産局的所在地,它1912年時屬於臨時行政機構,在原大清銀行裏辦公。中山先生在這裡住了一夜。現在所見的房子為1915年在大清銀行大樓的原址上興建的風格為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相結合的五層大樓,建築面積3884平方米,據説其造價花了白銀約7萬8千多兩。這就是後來的中國銀行大樓,門牌是中山大道1021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縱觀江城,孫中山的行蹤所到之處最為完好的要數紅樓了。這裡原為清末的湖北省咨議局。它係日本追隨荷蘭“蘭學”建築風格的産物,當時在廣州、南京、長沙也各建了一座,現僅存武昌這座。它是1910年建設竣工的,不久就被民軍佔用為湖北軍政府,一度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稱為都督府。孫中山三度進入都督府,在一樓會議廳向議員們作過演講,還與黎元洪合影留念。而這張照片還挂在墻上。為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紅樓進行了整舊如舊的維修。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遊人如織。我們的目光也定格在紅樓前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上,他端詳著這片土地,因為他來過這裡,還為這座城市構思過宏偉的藍圖……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