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燕
她8歲學藝,15歲就名滿武漢三鎮,與梅蘭芳先生打擂,對演《霸王別姬》。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漢口,將坤角之美展示得淋漓盡致;進入50年代後,她進行漢劇改革,從唱腔到器樂,從服裝到粧容,一手把漢劇推到巔峰,也讓自己成為舞臺上最耀眼的角兒。她就是漢劇大師陳伯華。
1919年的農曆二月,陳伯華出生在漢口德租界坤厚裏的一個小康之家,家人取“倍加珍愛”的諧音,起名佩真,又叫伯華。6歲那年,家道中落。1927年,武漢第一個漢劇女科班新化科班成立,她被錄取,取藝名叫“新化釵”。最開始陳伯華的嗓音條件並不好,先學老生,後學青衣,再學小生,師傅們都不滿意,差點被攆出科班大門。這時,有個叫劉本玉師傅很喜歡這個臉蛋圓圓眼睛大大的孩子,力排眾議留下她,並讓她改學花旦。他給陳伯華找到了一套科學的練嗓方法,在堅持訓練了兩三年後,她突然開嗓了,變得清亮激越。一次在九江演出,她頂替怯場的小演員上場,冒險成功,從此再不用跑龍套,開始上正戲了。
母親是個漢劇迷,在母親和劉師傅的幫助下,陳伯華來到了“戲迷城”的沙市,演出場場爆滿。從沙市回漢,她就掛牌演出,取藝名“筱牡丹花”。一時紅遍三鎮,和張美英、萬盞燈並列坤角“三鼎甲”。
年僅15歲的陳伯華,在戲曲革新家朱洪壽在幫助下,延請著名的戲劇家劉藝舟一連為陳伯華量身定做了三齣新戲《風塵三俠》、《霸王別姬》和《空門賢媳》。這三齣戲將陳伯華從傳統摺子戲的小天地裏引了出來,演出轟動武漢,獲得了巨大成功,徹底奠定了陳伯華在漢劇舞臺上的地位。剛好此時,梅蘭芳先生率四大名旦來漢演出。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霸王別姬》,京漢兩家形成擂臺:梅蘭芳在漢口大舞臺(正咱的人民劇院),票價一元五角;陳伯華在長樂劇院,票價五角。觀眾兩邊看,算是打了個平手。
1936年,陳伯華跟馮玉祥的參謀長劉驥結婚,退出了舞臺,到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遊歷。在西洋聲樂老師科學系統的指導練習下,她的嗓音突然又一次發生質變,變得異常的清亮、柔潤、寬厚、細膩。
1952年初,陳伯華在師兄劉順娥的幫助下,開始了重排《宇宙鋒》。離開舞臺17年的沉澱終於有了發揮的空間,陳伯華把所有的絕活都亮了出來。有了許多自己的東西,陳伯華第二次救了漢劇。上世紀50年代之後陳伯華的改革,使得漢劇的接受度更高,在全國屢獲大獎,陳伯華時代真正來了。
“文革”結束,陳伯華作為漢劇院院長重新恢復了《宇宙鋒》、《櫃中緣》等劇目的公演,第三次挽救了漢劇。1980年,陳伯華以63歲的高齡參加了排演新編歷史劇《卓文君》,依舊是場場爆滿。但這幾乎是漢劇最後的輝煌了。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