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自古不帝都,卻出炯似地出了民國大總統,他就是創建了民國的黃陂人黎元洪。
直到正咱還能讓黃陂人興奮的是,在黎大總統手上僅以一票之差,黃陂話差點成了“國語”,要不黃陂人現在光靠在全國推廣黃陂“國語”就可養活。
歷史上,黎元洪家族世居黃陂縣城小西門外,後遷東鄉,最後定居在北鄉黎家河。1912年春,黎元洪當上副總統後曾衣錦還鄉,他在黎家河又是接見鄉紳父老,又是饋贈禮品,同時還出資修繕了黎氏宗祠和黎氏祖塋。
當年,半耕半讀的黎家,生活頗為殷實。然而在太平天國的戰亂中,黎家“田廬蕩然”,黎元洪的父親黎朝相只好投身清軍。因他作戰勇猛,後升為遊擊(清代的一種中級軍官),退役時落戶在漢陽謀生。1864年農曆九月十九日,黎元洪出生於漢陽城,他只在8歲時去黎家河老家住過一年。
由於黎元洪的父親以後在漢陽吃了場官司,他家漢陽的房地産被官府沒收。為了活命,他父親在親友幫助下不得不隻身去天津北塘再次投軍。童年的家庭變故,使黎元洪寄人籬下,好幾次差點餓死病死,直到父親的情況好轉,他10歲多才發毛(發蒙)讀書。13歲隨父母親從漢陽遷到天津北塘,1895年31歲,他竟然陰錯陽差地被張之洞從南京帶回了故鄉。1895年11月至1913年11月,黎元洪與家人共在武昌生活了18年。黎元洪有三個愛好,一是置辦房地産,二是玩書法,三是養花草。
黎元洪1913年進京直到去世,他再也沒有回過湖北,1928年6月在天津病逝。1932年,黎元洪的靈柩還歸武昌,寄厝于寶通寺。193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在武昌為他國葬。
黎元洪本希望把他的遺骨埋在武漢大學,被婉拒,但應允他為武大捐資,建一座體育館冠名叫“黎宋卿(黎元洪字)體育館”。黎元洪謙德涵光,作了讓步,但他還是要求墓址能望見武漢大學。最後選定卓刀泉陵址來滿足黎元洪遺願。他的墓不惜“北面而朝”,墓碑居墓之北,正對武漢大學,可惜,黎陵在“文革”中遭到徹底破壞,被掘墓、開棺、戮屍、焚骨揚灰……
辛亥武昌首義,湖北革命黨人倉促起事,終於取得了佔領省城武昌的空前勝利。而此時此刻擺在勝利者面前的嚴峻任務,則是如何鞏固與擴大戰果並建立新的政權。在這風口浪尖上,黎元洪這位直到起義爆發時還在任由身邊親兵“手刃”革命黨人的清廷高級軍官,怎麼一夜之間竟然成了革命黨人的首領,恐怕黎元洪自己也始料未及。於是,便有人將他貶之為“床下都督”,但也有人將他譽之為“功比孫、黃”。其實,黎元洪之所以能成為武昌首義的鄂軍都督,自有時勢造英雄的複雜因素。
前人功過自由後人評説,當然不能離開當時的環境。反正正咱武漢有以黎元洪名字命名的“黎黃陂路”。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