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漢
2006年,楚劇、漢劇兩大傳統劇種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熊劍嘯被評為楚劇代表性傳承人。
楚劇大師熊劍嘯好像為楚劇而生。父親熊雲山是漢陽蔡甸的班主,耳濡目染,6歲就開始學戲,拜名丑胡玉山為“門內師”,紮起翹翹辮就開始演奶聲戲、娃娃戲。先隨草臺班子鄉鎮活動,初住漢口新街口“六水分源”,9歲正式上臺,在民眾樂園演得呱呱叫,每月工錢別個拿6塊,他一個人拿9塊。他有個大3歲的哥哥叫熊玉俠演不贏他,只有改行搞服裝。
抗戰期間,武漢淪陷後,熊劍嘯隨“文藝楚劇抗敵宣傳二隊”到後方重慶等地,紅火得不得了。1945年勝利後回漢口,熊劍嘯,聲名嚇嚇,跟袁壁玉、陳梅村並稱“三桃園”。
“越劇無男,楚劇無女”。這種陳規被打破,那時楚劇開始培養女演員,第一批招了10個女生,熊劍嘯當班主任,17歲的徐良英成了他的愛人。1952年,熊劍嘯演《葛麻》一炮打響,隨中南區文工團到處匯演,到史達林去世停止娛樂活動才打道回漢。1953年赴朝鮮前線慰問演出。至於反右、“文革”,熊劍嘯雖受衝擊,但批判歸批判,勞動歸勞動,戲照常演。
熊劍嘯的藝術高峰期也是楚劇的空前活躍期,他主演的劇目有《楊絆討親》、《九相公鬧館》、《奪印》、《趕工》等。其中《白毛女》、《烏金記》、《葛麻》分別獲武漢市、湖北省及全國戲曲觀摩匯演表演獎;他還導演過傳統戲《烏金記》、《魚腹山》、《楊乃武與小白菜》和現代戲《奪印》、《江姐》、《追報表》等,曾獲湖北省首屆戲曲匯演導演獎。《葛麻》、《追報表》還被搬上銀幕,攝製成舞台藝術片。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