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到民國的漢口商人,除了“地皮大王”劉歆生,就是創下漢口“水火相濟”神話的宋煒臣,名符其實的“漢口頭號中國商人”。
他1897年8月,創設漢口燮昌火柴廠,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廠,打破了洋火一統天下的格局;1908年建成既濟電廠,點亮了18000盞電燈,居全國民營電業之冠;1909年建成的漢口水塔,承擔著供水和消防的雙重使命,一個世紀以來,它不僅是“既濟”的水電象徵,也是漢口的地標;1909年8月宗關水廠架式(開始)送水,他坐轎子親臨漢正街供水站,當眾打開水龍頭,飲用了第一杯自來水,成為武漢飲用自來水第一人,水廠日供水量達500萬加侖,其規模也為全國之最。
宋煒臣(1866—1922),浙江寧波鎮海人,上海燮昌火柴廠總經理。1896年,他攜25萬兩白銀來到漢口發展。他一手辦實業,一手搞“腐敗”,在漢口設置了豪華“會所”,其中書房、吸煙室、寢室、會客廳等一應俱全,添置洋式設備,專供招待官員之用。當時的清政府衙門大都在武昌,高級官員們偶爾過江來時,便常在此處落腳、休息進膳、會客吸煙(鴉片)。宋煒臣因而結交眾多權貴。此後,他還捐了個二品頂戴,成了紅頂商人。
1897年8月,他建成了漢口燮昌火柴廠,事先還向清政府申請並獲批了專利,中外廠商十年之內禁止設立火柴公司與燮昌爭利。工人最多時2500余人,日産火柴43萬盒,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火柴廠,是武漢的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標誌著武漢的近代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火柴廠的成功奠定了宋煒臣在武漢實業界的地位,他又確定了一個更宏大的目標,一個城市的基本:電和水。武漢的城市用電始於1906年漢口洋商電燈公司,供英、俄及法租界用,總容量僅125千瓦。武漢沒有自來水,吃水只能到長江漢水去挑吃。
得知張之洞數次拒絕外商辦漢口水電的意圖後,宋煒臣當仁不讓,聯合浙江、湖北、江西三地11名巨商,申請創辦漢口水電事業,當即得到張之洞的批准。宋煒臣取《易經》第四十三卦“水火既濟”之義(電屬火,而水火是不相容的,為討“水火相濟”的彩頭,水火都相容了,還有麼事不能相容呢),定名為“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1906年7月,漢口既濟水電公司在英租界正式成立,8月,水電兩廠同時在漢口動工,電廠建在大王廟,水廠在宗關。1908年電廠首先落成。1908年,水塔破土動工,一年之後便建成,水塔高41.32米,共計7層,其高度一直保持到20世紀80年代初。
1922年,宋煒臣因勞累過度,病魔纏身而去世,時年56歲。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