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熱幹面
武漢人的早飯,愛在外頭吃,武漢人叫“過早”,一年四季少不了熱幹面、豆皮和面窩。
就是過個早也能吃出文化來。熱幹面最普遍而又最市民化,豆皮反映了武漢“相容並包”的文化特色,面窩又體現了武漢人精明靈活的一面。
“學術超男”易中天,就是靠一碗武漢熱幹面起家的。央視《百家講壇》的總策劃解如光,看中易在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裏講武漢熱幹面,於是將易請到央視講三國,紅遍全國。《百家講壇》炒紅“學術明星”,一大批粉絲也應運而生:“乙醚”(易中天的粉絲)、“魚丸”(于丹的粉絲)、“年糕”(閻崇年的粉絲)、“海飛絲”(紀年海的粉絲)。
已有70年曆史的武漢熱幹面,與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面、四川擔擔面和兩廣的伊府面,合稱“五大名面”。熱幹面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進口時香氣濃醇,耐嚼有味,具有獨特的風味。
熱幹面的傳奇,武漢流行蠻多版本,恨不得一人就可以講出一個故事來。
上世紀30年代初,漢口長堤街有一個名叫李包的小攤販,以賣涼粉和湯麵為生。有一天,他將沒賣完的麵條煮到七成熟時撈起來,攤在案板上,不小心將油壺裏的麻油潑在了麵條上。他將錯就錯,乾脆再倒一些麻油在麵條裏,拌勻後在案板上攤涼,第二天早上,他就將這種拌了油的熟麵條放入沸水中燙幾下,然後放入碗中,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蔥花、醬胡蘿蔔丁等佐料,麵條頓時散發出獨特的香味,誘人食欲。有人問他賣的什麼面,他隨口説道:“熱幹面”。
正咱武漢大到五星級酒店,小到街巷攤點都有熱幹面,而以蔡林記為正宗。易中天《讀城記》説:“愛不愛吃熱幹面,是區分正宗武漢人和非正宗武漢人的試金石。
武漢人愛吃熱幹面,是性格決定的:爽快而味重,乾脆而利落。處理人際關係,也喜歡像吃熱幹面一樣,三下五去二,不啫,不嘀哆,也不裝模作樣。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