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武昌魚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三國時吳國大臣們説的。
“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這是唐代詩人岑參説的。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説的。
“魚刺十三半剔牙,引得吳王欲搬家。武昌魚小勿側看,味美人間你我他。”這是正咱的武漢“草根詞人”王堅説的。
正咱的武昌,過去叫江夏;古時候的武昌是指正咱的鄂州市。
早在三國時就譽滿江南的“武昌魚”,是指梁子湖(今屬武漢市江夏區和鄂州市共轄)生長的團頭魴。因為它順流而下在樊口被捕撈,又叫“樊口鳊魚”。它比其他鳊魚多半根刺,13根半,是正宗的“武昌魚”。
武昌魚這道菜,以武昌的大中華酒樓做的最有名。老武漢人吃武昌魚還有蠻多講究,在酒桌高頭,為了增加喝酒的氣氛,魚頭要對著最尊貴的客人,由他最先舉杯,叫“魚頭酒”。對著魚尾的人,要向對魚頭的客人敬一杯酒,表示尊敬,叫“魚尾酒”。主人一一夾魚肉給來賓嘗的時候也有名堂:揀魚眼晴給客人時,要説“高看您家一眼”,揀魚背給客人時,要説“倍感親切”,揀魚肚給客人時,要説“推心置腹”……翻魚時不能叫翻面,不吉利,而應該叫“淌漿”。
與正宗武昌魚媲美的是“楚魚”,産于武昌黃鶴磯前。黃鶴磯前江中有回流,漩渦波紋呈梅花形,俗稱“梅水”,據傳其中所産鯉魚味最鮮美。同治《江夏縣誌》裏頭曾説:“鯉魚三十六鱗,惟黃鶴磯頭鯉魚三十七鱗,其味肥而美,立冬後腌魚者喜買之。他省呼之曰‘楚魚’。”
武昌魚、楚魚、漢陽魚(古漢陽魚化石,一種冇得下巴的古生物),都是天下無雙。談哈子魚,喝哈子酒,也蠻有味吧?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