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到漢口活,戲到漢口紅。漢貨(武漢産品)曾跟廣貨(廣東)、上海貨一樣蠻有名,用武漢歇後語來形容,就像葉開泰的藥—吃死人都是好的;洪太的銅鑼—響噹噹;曹祥泰—不愁賣。
在中國工業化歷史進程中,有蠻長一個時期,武漢都是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製造業中心。解放前的“漢陽造”,解放後的“武漢製造”,響譽全國。
建於漢陽龜山北麓的湖北槍炮廠(後更名湖北兵工廠,俗稱漢陽兵工廠),生産聞名於世的“漢陽造”步槍,從1895年架式生産到1944年停産,在中國前後生産了將近半個世紀,其生産壽命超過了任何一款曾在中國生産過的武器。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10幅碑身浮雕中,4幅浮雕中就有“漢陽造”(辛亥首義、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武漢,能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張之洞功不可沒。在他督鄂期間,開設了一批大型機器工業:建於漢陽龜山北麓的漢陽鐵廠,是中國和亞洲第一家近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漢陽兵工廠,中國規模最大的陸軍武器工廠;建於武昌濱江的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紡織廠布紗絲麻四局,集紡紗、織布、紡絲、紡麻于一體,武漢由此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個輕紡工業中心。
與官辦工業相先後,武漢民營機器工業也陸續興起,浙江鎮海人宋煒臣,1897年創設了在武漢民族輕工業史上極有地位的漢口燮昌火柴廠;1906年又開辦了漢口既濟水電公司(電屬火,而水火是不相容的,為討“水火相濟”的彩頭,宋先生把自己的水電公司取名叫“既濟水電公司”。水火都相容了,還有麼事不能相容呢)。正咱矗立在漢口江漢路的“水塔”,便是武漢近代民營工業的見證。
到20世紀初葉,武漢的近代機器工業已初具規模,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新中國,武漢又迎來工業發展的新機遇,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前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重點項目,武漢佔有3項:武鋼、武重、青山熱電廠,武鍋、武船、武漢肉聯等也在全國同類工廠處於領先地位。
可惜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叱吒大江南北的“武漢製造”,紛紛折戟沉沙,“紅山花”(電風扇)蔫了,“鶯歌”(電視機)飛了,“荷花”(洗衣機)謝了,“長江、鳳凰”(音響)沒聲了……
武重、武鍋、武柴……成為武漢一個時代的標誌。而此前,是漢口燮昌火柴廠、漢口既濟水電公司、裕華紗廠、麻紡四局……再往前,是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總之,在經歷了洋務運動、民族工業大發展、新中國建設之後,武漢,已經成為中國工業基地之一。
中國製造,20年後是麼樣,一些外國研究機構和學者預言,佔全球的比例將攀升到26%,首次超過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國(22.2%)。“中國製造”的未來,應選擇“德國模式”,打造強勢品牌(賓士代表尊貴,寶馬代表時尚),而不再是以産品廉價取勝。
“武漢製造”也會像“漢陽造”那樣聞名於世。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