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新
釀酒的作坊,舊時叫“槽坊”。過去武漢釀酒行當所産,叫“漢汾”。槽坊多集中在漢口的硚口一帶,故有“喝好酒,到硚口”的民謠在三鎮流傳。
漢口槽坊有單灶、雙灶之分—槽坊作業,灶最重要,灶的多少、大小,體現生産規模,也顯示槽坊老闆資金的厚薄。
“大有慶”是舊時漢口槽坊中的佼佼者,其規模為雙灶作業,業務紅火時節,佔地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用三大間房子擱置酒缸1400多口,另有晾場兩個,還有專用的堆棧、糧倉、磨坊,並有自家專用的優質水井(不用漢江水),以保漢汾獨特的風格和甘醇的口感,每天千把斤餾酒不愁銷路,一向被視為漢汾酒的代表作坊。
在清香、濃香、醬香、兼香這國産白酒的四種香型中,漢汾大致屬清香型白酒。白酒生産的諸多環節裏,最要緊的是勾兌,也是行當裏的高度機密。“大有慶”的勾兌比例也是冇公開的秘技,只曉得大致分“七三”(原酒70斤,兌涼水30斤,相當於正咱50度的白酒)、“八三”(原酒80斤,兌涼水30斤,60度)、“九三”(原酒90斤,兌涼水30斤,70度,因太“衝”,一般不勾兌)3種。
除白酒外,“大有慶”還自製各類藥酒,其虎骨酒、木瓜酒、萬應追風酒,口碑甚佳;也配製一些色酒,如紅(白)玫瑰酒、橘黃酒,尤以碧綠酒(有豬板油)最受歡迎,連寺廟佛庵中人也來買,所以也就有“聞到碧綠香,神佛亦跳墻”的笑談。
正咱,早就冇得漢汾的影子了,漢汾的牌子被香型差不多的“黃鶴樓”取代了好些年。那種口感適中定價人民幣一元三角五分被江城人俗稱“幺三五”的“小黃鶴樓”酒,很是風行了一陣子。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