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把上餐館吃飯叫“下館子”。下館子一圖熱鬧,二圖便宜,三圖嘴巴快活。
“酒要鬧,茶要靜”。打牙祭、打平和,紅白喜事,有事冇得事,隨便找個由頭,走,下館子克!
雖然武漢人不是美食家,但武漢人絕對有著最旺盛的口腹之欲。很少有哪個城市像武漢一樣高中低檔的餐飲業一併發達,而武漢人也的確將下館子吃飯當作人生頭等大事。
“一個便宜三個愛”。在武漢下館子蠻便宜,老漢口有蠻多低檔的酒館,像老大興、景陽樓,4塊錢(銀元)的菜,要吃一大桌子人,“下酒菜”當然也只是粉蒸肉、黃燜元子、燒魚塊了。生意做得還蠻活,有“零拆碗菜”賣,或一個人吃獨食或二個人打夥吃。正咱在武漢賣400塊錢一桌的酒席,在廣州要賣1000元,北京要賣1200元,就是一樣檔次的成都,也要賣500元。
武漢人都是好吃佬。像往日黃包車夫與扛碼頭的,出死力,賺小錢,混一天算兩個半天,荷包裏有了兩個子兒,一碟花生二兩燒酒,就是神仙了。他們是都市裏那種離不得酒也多不得酒的一族,叫“麻木”,像前幾年開“麻木”的(已取締)、正咱的扁擔……
武漢正咱開餐館,鬧得熱鬧流了的,喜歡開“航母店”,像艷陽天、太子、三五醇、小藍鯨……一擺就是200張桌子的架式,吃的人要等倒“翻臺子”。訂“年飯”和“婚宴”,要提前幾個月打招呼。那怕在背街小巷幺子旮旯裏隨便支張把桌子,就敢開餐館,就有人敢克吃。為麼事這牛逼,因為武漢人愛熱鬧、愛下館子。
“湖廣熟,天下足”。武漢周圍是“魚米之鄉”,所以“鄂菜”(講究一個“魚”字),雖有2800年曆史,但在中國“八大菜係”裏卻揀不上筷子,勉強上了“十大菜係”(魯、蘇、川、粵、浙、徽、湘、閩、京、鄂),還是老幺。魯菜廚師講究“勺功”(翻鍋技巧),川菜廚師講究“勺上功夫”(鍋上功夫),武漢廚師講究“勺底功夫”(菜肴火候),特別以“武昌魚”和“洪山菜薹”最有名。粵、蘇、浙的小吃,甜味令人難忘,川、湘的小吃,麻辣居多,武漢相容各地小吃,並形成地道的漢味小吃,像熱幹面、豆皮……
武漢人口味以“鹹鮮”為主(估計跟愛吃魚有關),正規筵宴有“無魚不成席”、“無圓不成席”、“無湯不成席”的説法。平常味口蠻雜,隨麼事都吃,“天高頭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草鞋,水豆裏遊的除艦船不吃,哈吃”。要想過“嘴癮”,走,到漢口下館子克!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