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方言民俗

在武漢“做月母子”

發佈時間:2013-03-01 12:46:02

  坐月子的女將,武漢叫“月母子”。叫得撩撇,卻看得蠻金貴,不能告花子的姆媽坐月子—要麼事冇得麼事,而是要財主的老子辦壽筵—要麼事有麼事。還有蠻多講究,最看重的是吃。

  十月懷胎,飲食為要。在懷毛毛的時候,對吃就有講究:“酸兒辣女”、“鹹男淡女”,多吃藕,生的毛毛又白又胖又賊;不能吃姜,怕生的毛毛是六指。當月母子進補最好是喝老母雞湯,親戚朋友送禮也大多是送雞,月母子一般要吃二三十隻雞,所以武漢人開玩笑説“麼樣,躲在屋裏吃雞子?”就是暗指做月母子。還興用老紅糖進補,説是紅糖可以補血。“産前一盆火,飲食不宜暖;産後一塊冰,寒物要當心”,這是民間對月母子飲食的科學總結。

  “坐月子”是民間俗稱,醫學高頭指的産祳期(從分娩結束到産婦身體恢復到孕前狀態的一段時間),國內外定義時間長短不太相同,一般是産後的六周(胎兒娩出後的42天之內)。

  武漢管女將生毛毛,叫“做月母子”。 不生伢,不曉得做女將的苦。

  過去生個伢就是闖趟“鬼門關”,除了吃,還有一些別的講究:月母子腦門高頭必須係一條布帶子(紅色居多)。據説是為了防止傷風和避邪氣;坐月子的房門要挂個布簾子,門高頭要貼塊紅布條子,也是為了避邪;月母子是不能出屋的,不能見風、不能下冷水、不能洗口……除了家人,外人是不能進她房裏的;為了防止她在月子得病(有“在月子里落下的病,在第二次坐月子治”的老説法),月母子一般不做雜事,吃喝都由家人招護。

  在黃陂,女將懷孕叫“有喜”,生兒子叫“大喜”,生丫頭叫“小喜”(流産叫“小産”)。要帶紅蛋到娘家“報喜”,生兒子,還要送“喜餅”;冇帶“喜餅”,肯定是生的丫頭。娘家接倒“喜報”,第九天要帶蠻多東西到姑娘家去送禮,叫“做九朝”。送“粥米”(糯米)給月母子熬粥喝,送小伢的衣裳、搖窩、車椅等。所以武漢有句老話叫“賠本的粥米,賺錢的生(做生)。”

  等毛毛出生一個月後,月母子才能出門回娘家,叫“走滿月”。毛毛周歲那天,親朋好友要來“做周歲”,席前,要讓毛毛“抓周”,預測毛毛的前程(用個畫得有太極圖的新簸箕,頓些筆墨、銀元、糖果等8樣東西,把毛毛也放在簸箕鬥裏,看抓麼事,判斷長大後的職業和命運)。

  有意思的是,生活中一些人並不是“月母子”,但因做派與之相似或相同,蠻拐的武漢人也愛喊“月母子”,表示不滿或遭鄙,或帶著開玩笑的意思。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