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雖説是“碼頭文化”,但“歪江湖正道理”,武漢人禮性還是蠻大。有“搖窩裏的爹,白頭髮的孫”(蘿蔔不大,長在輩上)的説法。冇得禮性,還叫人麼?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武漢人講禮性,在言語上蠻多講究,見面打招呼問好:“您倆吃了冇?”在廁所裏碰倒了不好問吃了嗎,就變通一哈:“您倆還紮實唦?”沈遠義先生説,武漢話的“您倆”,讀音跟普通話的“您倆”差不多,但不是普通話裏的“兩個人稱‘您倆’”的意思,而只是尊稱。武漢人蠻愛“您倆”前,“您倆”後地叫。要是對長輩説話時只説“你”而忘了“您倆”,少不了挨蹭:“哪個跟你你呀你的?冇得一點禮性!”
除了“您倆”,還有“朗格”。把“朗格”跟你連用,就變成了“您”了,尊敬中帶有親切。“八月十五吃月餅,喝熱茶,謝謝你朗格”。這種用黃陂話“別”出的幽默,武漢人哈懂。
武漢人從吃喝拉撒到交朋結友,禮性都要到堂。酒桌高頭蠻多講究,有“席不正不坐”的説法,不能瞎來。坐桌子要按尊卑貴賤,輩份大小,職位高低,遠近親疏和酒席的“主題”有序安排,搞得不好就會掀桌子走人。酒席分主席、陪席;酒桌高頭分上席、下席(坐上席的人還得“假講禮”謙讓一哈),下席(也叫“菜口”,上菜的口子)有一個專門管倒酒、上菜的人,叫“席長”(客人招呼得滿不滿意,席長的關係蠻大)。實在不好安排,就只好説“四方為大”,免得客人見怪。
在武漢人的預算裏總有一筆錢是可以無限開銷而不心痛的,那就是“面子錢”。結婚要大辦喜筵、家裏添丁、孩子升學也要大肆慶祝,至於過年過節,那更是“爭面子,比花錢”。屁裏屁氣,是冇得人纏的。武漢人愛説“周情搭禮”,“情周”才能“禮達”。
武漢人走親訪友不興空手大巴掌,多少要帶點禮物意思哈子(禮輕情義重唦),既是對主人的一種尊重,也表明您倆的禮性大,不然就會説你不曉得事。遇倒街坊鄰里,親朋好友,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熟人”有麼事也不能裝馬虎,要“湊分子”,圖個熱鬧,禮性到堂。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是禮儀之邦,武漢更是“禮多人不怪”。像麼事拜禮、婚禮、喪禮、年禮、節禮等“舊禮”,規矩蠻多,重在一個“敬”字。好在“碼頭文化”所積澱出的“市井文化”,讓武漢人雅而不做作,俗而有韻味;好狂傲而留一絲謙卑,好擺譜而不忸怩作態,講禮數而不善虛偽。要不,江湖亂了套,那還叫武漢人?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