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禮春
武漢因貨而生,因貨而興,因貨而活,人貨不分。
別的位置,“貨”字代表“貨物”,充其量要搭個“色”字,才有“人”的意思。而武漢人的“貨”就蠻廣了,不僅指“貨物”,還比作人。這個人不麼樣,武漢人就會説這個貨不麼樣,這個貨不太近人情,這個貨太不清白等等。
説這個人有點壞,武漢人叫“拐貨”;比別人差一點,叫“踝貨”;調戲女將、款葷話,叫“邪貨”;二百五,叫“哈貨”;有點傻,叫“苕貨”;不講情面,叫“嗄貨”。
自明朝漢口有了碼頭,四面八方的貨船都通過長江、漢水到了漢口,南來北往的貨就從漢口,上廣東福建,下河南河北,去四川雲南,到江南江北,漢口一時成了九省通衢的商業重鎮。在這裡生活的人都與貨有關,不是經商的就是盤貨的,不是打貨的就是賣貨的,起碼也是個扛貨的。人跟貨融合在一起,糅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把貨比成人,人説成貨,就連小伢的小名也叫“財貨”、“苕貨”、“歪貨”、“梭貨”、“黑貨”……
在漢正街還冇通自來水之前,那裏有一種人專門賣水(正咱漢正街還有個地方叫大水巷)。每天一大早,賣水人就從漢水裏頭挑水到街上叫賣。清朝末年的一天,有個賣水的,在賣桐油的舖子前搭倒了,半桶水潑到了桐油裏,桐油鋪的老闆不依,硬把這摻了水的桐油塞給賣水的,賣水的冇得法,只好白挑三個月的水。
後來,賣水的把這桶摻了水的桐油賣給了收荒貨(冇得用的東西)的,收荒貨的又賣給了江西老表。吃了虧的江西老表專門找收荒貨的要扯皮,一哈子傳開了。就這樣“水貨”一詞就在漢正街流行起來,成了劣質貨、假貨的代名詞。再後來,“水貨”這個詞走向了全國,成了次等商品通用的代名詞。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