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講禮,上海人講貌,武漢人講味。
北京人看重身份和品類,武漢人看重恩怨,“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愛講二個味口:吃東西講味口,做人講味口。要不,就冇得味口。
廣東的吃,上海的穿,又吃又穿在武漢。生在武漢有口福,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統吃。
由於地處“九省通衢”,市民“五方雜處”,文化東西結合、南北雜糅,武漢人吃喝不愁,就愛講個味口,麼事好吃吃麼事,總在追趕潮流,追求時尚。誠如易中天《讀城記》所言:武漢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閩粵,厚重似徽魯。相反,本土的特色小吃只是招待外來的客人才被偶爾記起。
武漢男人三杯酒下肚成為朋友,女人們三句話投機成為知音。武漢男人愛也好,恨也罷,全挂在臉上,最討厭“閻王做粑粑—鬼做”。為了“梗朋友”可以掏心掏肺,兩肋插刀,不講原則。
武漢女人一吼一鬧,一媚一笑,也是直接、坦白,不喜歡“秀才做事—裝秀氣”。愛你時恰如清澈的漢水,恨你時好似渾濁的長江水;尊稱是“您家”,煩了罵“板媽”,惹毛了還真敢“老娘跟你拼了”。
武漢人把做人講味口叫做“玩味”。武漢男人從骨子裏不拘小節,該“玩味”就“玩味”,該咋呼就咋呼,該耍蠻就耍蠻,隨心所欲,無拘無束。餓死事小,面子事大。為了玩味,那怕窮得去當褲子,也絕不可在朋友面前掉份兒。“外面裝闊,屋裏刮缽”就是其真實寫照。所以,他們不會窮,因為有很多朋友。有人笑言:在武漢街頭看見了愁眉苦臉的男女,那多半不是正宗的武漢人。
有句順口溜説:“北京人什麼話都敢説,上海人什麼國都敢出,廣東人什麼錢都敢賺,東北人什麼架都敢打,武漢人什麼娘都敢罵。”這説得有點誇張了,其實武漢人的市場感不亞於溫州人和猶太人,“咵”起來絕不會輸給以“侃”著稱的北京人。在武漢不是有“十個男的九個吹,一個不吹有點胚;十個女的九個嚼,一個不嚼有點苕”,您家看,武漢人講味口,還不是一般地講咧。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