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嫌哪個不會做事,蠻愛説“你是做麼事的?甩幹飯的?”問得你答不倒。既然有幹飯,當然就有稀飯,外地人説的粥,在武漢叫“稀飯”。
農曆十二月,叫“臘月”。一進入臘月,一年到頭,差不多快過年了。“吃罷臘八粥,就把年來盼”。所以武漢的大人對小伢,像囑咐狗子過年的“臘時臘月,不能亂説”。
臘月初八,叫“臘八”。“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從宋代嘎式,我國各地有喝“臘八粥”食補的食俗,有千把年了。據説“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臘月初八悟道成佛的,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紀念,“臘八”就成了“佛道成道紀念日”。
“臘八粥”在宋代叫“五味粥”,主要是以稻黍和果豆為原料,後來配料不斷改進。到元代以胡桃、松子、柿、栗子為配料,明代臘八粥叫“七寶粥”,配料共7種。明清時,臘八粥的製作蠻精細,要用黃米(黍)、白米(又叫大米、硬米、糧米)、江米(又叫糯米、元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加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及紅糖、白糖等進行點綴。皇宮不光要煮臘八粥,還要分得老百姓吃。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臘八粥,隨各地風俗,種類不一,大致有“北臘八粥”跟“南臘八粥”的區分。但主要原料少不了品種不同的米、豆、乾果和堅果。以北京為代表的北臘八粥,不能冇得果脯。武漢當然是南臘八粥了,本地産的蓮子米是“藥鋪的甘草—少不了”。
臘八時節粥意濃。臘八粥香糯可口,性味平和,補而不膩,老少咸宜。冬天喝上一碗熱乎了的臘八粥,能夠暖身袪寒,除“食俗”的原因,關鍵是“食療”。
武漢人過去不要説喝“臘八粥”,蠻多人吃了上頓愁下頓,窮得連稀飯就冇得吃的。正咱生活水準提高了,喝臘八粥不是非要在“臘八”這天不可,只要進了冬天,就可以喝粥。套用一句廣告詞,“臘八粥雖好,可不要嘎多了”。
(摘自張幼明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