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叫它“祭灶日”。
“祭灶日”最早叫“紀灶”。紀灶,是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炊者”。後來人們便把看火、煮飯的人説成神了,説他是管火、管灶的“灶王”,“紀灶”也變成了“祭灶”。
相傳灶王爺姓張,民間素有“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清茶三炷香”之説。灶王爺原本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人,賭博把老婆也輸給了人家,後來貧困交加,又到前妻門上討飯。前妻心地善良,就給了他一些吃的和錢,不巧正趕上她的後夫回家,張某為避嫌疑,只好躲進了灶堂裏。
後夫是個勤快人,一進門就燒水洗澡。張某一時良心發現,害怕自己這會兒出去,有礙前妻的清白,便咬牙硬挺,結果被活活燒死了。從此以後,張某的前妻每日早中晚做飯之前,都要在灶前燒香祭拜,並託辭説是“感謝灶和鍋子煮飯給我們吃”,引得鄰里親戚也都學她的樣子,天天三次祀灶了。玉皇大帝聞之此事,感慨萬千,便封張某為灶王爺,讓他呆在人間探聽世風人情,並規定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奏報。從此,人們也簡化了禮數,只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集中祭灶了。
過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整個節日活動都是圍繞“灶王爺”來展開的。祭祀時,擺上供品和香案,把舊灶神揭下來焚燒,即送灶王爺上天。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墻壁高頭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民以食為天”,把灶王爺奉為一家之主也並不份。為了討好灶神,古人還要用“灶糖”(也叫“飴糖”,用米、大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醣化製成的)來祭灶神。堵灶神的嘴,不讓他亂説。
灶神當然冇得,但這天吃點糖的習慣,卻在蠻多位子保留下來。因為這天“過小年”,是進入“年關”的標誌,之後就是“過大年”了,人們希望能夠甜甜蜜蜜過年關、無病無災又一年。
臘時臘月吃點糖,也確實有養生保健的積極意義。糖自古就被當作藥物使用,或直接用於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或作為矯味劑,改變和中和一些具有刺激性藥物的性味,以便被病人接受。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