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始於漢代,興于唐、盛于清,輾轉流傳于江漢(長江中游、漢江)平原,以荊沙、武漢、洪湖為主,輻射湖北廣大地區。清朝中期在武漢發展到鼎盛狀態,形成極具荊楚民俗文化特徵的地方繡品。
“漢繡”傳承人任本榮
漢繡曾與蘇繡、湘繡齊名,繡品包括民情、民俗産品、舞臺文藝用品、宗教文化貢品、民間燈會廟會産品等四大類。其色彩濃艷、構思大膽、手法誇張、繡工精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漢繡的主要特點是濃墨重彩、富麗堂皇,並以重色為底色,顏色以五彩為主。其花形常常以局部色彩圖案的複雜組合構成變化豐富的整體佈局,具有神奇的想像力和絢麗粗獷的效果。
1910年漢繡就在南洋賽會上獲金牌獎。1928年湖北省第一次國貨展覽會上,武昌彩霞、漢口廣華的繡屏獲特別獎;1959年,大型挂壁繡品《三棒鼓舞》、《鬧蓮湘》被選送至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陳列。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