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説書”、“打鼓京腔”、“説善書”等,過去流行于武漢、孝感、黃岡等地區,今流行全省。1950年,著名鼓書藝人王鳴樂倡議改稱湖北大鼓,得到廣泛響應,便使用此名並流傳至今。相傳湖北大鼓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由犁鏵大鼓演員丁海州(人稱丁鐵板)首先將鼓書形式引入湖北。
湖北大鼓早期以演唱善書為主,內容有“嬗講大全”、“宣講集要”和“二十四孝”故事之類,以後發展為演唱歷史故事、公案、武俠一類的書目,長、中、短篇俱全。50年代以後,在音樂上有所發展,産生了《怎不叫我樂開花》等反映當代生活的曲目約100余篇。
湖北大鼓在流行中形成南路、北路兩個流派,北路仍使用大鼓、鋼犁鏵片擊節,用北方語言演唱,只流行在鄰近河南的大悟、應山等地區;南路以黃陂匡玉山為代表,用接近武漢方言的黃陂話行腔報字,以木質 “雲板”代替金屬鐮板,用扁形小鼓代替堂鼓。從50年代起,武漢説唱團先後有王鳴樂、陳謙聞、張明智等著名演員演唱湖北大鼓。80年代至今,張明智演唱的湖北大鼓在全省産生了較大影響。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