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元禪寺座落在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取名“歸元”,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即歸真,就是超出生滅之界,還歸於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歸元寺屬於曹洞宗(該宗係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故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寺創建以來,迭經戰亂,屢敗屢興。現存建築,係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國初年陸續所建。新中國以來,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跡,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聾,使歸元寺的面貌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來的關懷和保護下,寺廟沒有遭到破壞,宗教設施及珍貴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來。從1973年至今,歸元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翻修一新。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歸元寺現佔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現有僧人數十名,住持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法師。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被稱為“漢西一境”。這裡還是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築群。
山門之內是中院,院內有鐘鼓樓、齋堂、唸佛堂等建築,還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艷,松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這裡的翠微泉,泉水晶瑩澄澈,取之不竭,經有關部門檢測,泉水裏含多種營養成份,適合釀製各類飲料。翠微亭邊的墻壁上,鑲嵌著白光的《翠微泉》一詩。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經過近年來的維修,氣勢宏偉。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托沙雕塑。釋迦“偏袒右肩,結跏趺坐”,十分莊嚴靜穆,威儀儼然。佛像後的背光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在鰲頭上,左右侍立著龍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湧。整個塑像向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湧的波濤上迎面向你浮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8米,橫闊一丈二尺,深寬二尺五寸,前嵌垂欄,寬—尺五寸,高六寸,其間分為五格,刻畫樓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在亭院殿墻、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臺等一應儀仗。綜觀全圖,繁複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匝圍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竣工,技藝精巧,令人讚嘆不已。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來表達古印度神話中“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係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雕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産。
北院的主體建築是藏經樓。藏經閣1920年至1922年興建,是一座兩層五開問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獸頭大脊,魚角搬爪,鬥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門扇窗牖,涂朱繪彩,刻畫鏤雕,精巧壯觀,金碧輝煌,是武漢市唯一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物。這裡珍藏著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地址:漢陽翠薇橫街20號
傳真:84764092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8:00 - 17:00
交通:45路、707路、市內旅遊專線1路
歸元古剎
羅漢堂一角
六童戲羅漢
藏經閣
香爐
翠微古井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