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特色小吃

面窩

發佈時間:2013-07-09 12:37:20

  面窩是漢口較早的美味小吃,已有百餘年曆史。小小的面窩,凝結了武漢人對美食的奇思妙想。巴掌大點的小面窩,有厚有薄,有軟有硬,有松有脆,可以吃出好幾種口感和口味來。肥厚的邊圈,外酥內軟,柔韌、耐嚼;中間的薄餅,酥脆、焦香。

  武漢人蠻注重嗅覺上的享受,而匯集了米香、豆香、蔥花油香和芝麻香的面窩,則滿足了武漢人的這種嗜好。面窩是用大米做的,裏面添進了一定比例的黃豆。

  有人説,湖北是魚米之鄉,大米磨成米漿後,米香味充分散發了出來,加上含油量高的黃豆漿,更是米中添香。湖北有小蔥,蔥白長長的,豆裏儲備著濃濃的揮發性蔥香油。香蔥的作用不光是增添一種蔥油香,那點點翠綠,均勻分佈在金黃色的面窩上,實為這種美食增色添彩。而食不厭精的武漢人,似乎還覺得不夠香,還要在面窩的表面撒上一層香香的黑芝麻。炸熟的黑芝麻,鼓脹著,輕輕一咬,豆裏的一泡香油溢出來,滿口有了芝麻油的獨特濃香。武漢草根詞人王堅跟面窩寫了首打油詩:內焦外軟猶自香,大米黃豆鹽蔥姜,油煎還需勤翻撥,入口爽心但莫慌。

  小小的面窩還有個傳奇。相傳大約在清光緒年間,漢正街接駕嘴(今集家嘴)有一個叫昌智仁的攤販,靠打燒餅謀生計,但生意冷清。後來他試著把大米碾碎來代替麵粉做餅子。但大米做的燒餅並不好吃,就靈機一動用油炸。他最大的發明就是發明瞭炸面窩的模具,全國小吃中用到模具的還真不多。他請鐵匠打制一個窩型鐵勺,將用大米和豆子磨成的漿倒入鐵勺中油炸,再撒上芝麻,用鐵絲網淋幹面窩的油,結果非常成功。炸成中間有個小窩的餅子,便取名面窩,成為武漢人愛吃的大眾化食品。

  面窩中間有個洞,傳説是為了討個好口彩:“多吃個面窩,多長個心眼”。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