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米碎柴賺點碎銀子,這就是武漢的米粑粑。
湖北是“魚米之鄉”,也是對武漢飲食結構最準確的概括:武漢民間一向有“無魚不成席”的説法,大米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原料。大米産量大,食用廣,加工方法也蠻多。除了常見的大米粥、大米飯等主食外,還可做菜,像粉蒸肉、粉蒸排骨、珍珠圓子……用普通大米做成米糕、米豆絲、米粉絲、米麵窩、米泡糕;用糯米做成的湯圓、年糕、糍粑、歡喜砣、粽子、涼糕、米酒等小吃。
武漢一直是中國最有名的三大米市之一。圍繞著米,為降低成本,武漢人想了蠻多心思,碎米做發糕、做年糕、做米粑粑。米粑粑有蠻多種,糍粑也算一種,有糖糍粑、綠豆糍粑,生炸糍粑、鍋煮糍粑。把碎米磨成米漿,做米粑粑是武漢街頭最常見的一種。
做米粑粑的大米是碎米,燒的柴也是成本最低的,用別人打傢俱剩下的刨花或鋸末子,當然米粑粑也是在武漢過早的食品中價錢蠻低的,漲到現在,也是五毛錢一對,兩對米粑粑就是男人也能對付過個早。
武漢草根詞人王堅《武漢米粑圖》:刨花鋸末燃鍋盆,信手劃圓均且勻,大蓋濕布遮嚴實,剷除食物金包銀。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