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城史趣聞

漢口五國租界

發佈時間:2013-07-11 14:35:03

  正咱的沿江商務區,是老漢口英、法、德、俄、日等五國租界的城區。從江漢路到黃浦路,西洋人東洋人鉚起開租界,漢口成了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業都會,有了“東方芝加哥”的美名。也留下了一段屈辱史和痛苦,保留有原五國領事館等74處優秀歷史建築,倒成了武漢一道亮麗的風景。

  1858年,清朝跟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增辟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同年設海關,叫江漢關,負責督理華洋交涉事務和稽查來往船隻及進出口貨物、監督稅務。1861年至1898年,英、法、德、俄、日相繼在漢口建立租界,即“五國租界區”;同時,英、美、俄、法、日、德、意、比、丹、荷等12國設立了領事館,18國相繼來漢通商,將漢口沿江一帶大片土地建成“國中之國”,漢口成為內陸最大的通海商埠,與上海、天津、廣州並稱“四大口岸”、“五大商埠”(另加青島)。

  1861年3月21日,英國海軍提督賀伯、參贊巴夏禮與漢陽知府劉齊衡立約,在漢口舊市鎮以北、楊林口上下劃定租界,面寬250丈,進深110丈,四至立石為界,合地458畝(正咱的南起江漢路,北抵合作路,西至鄱陽街,東臨長江)。當時這一帶地勢低窪,水坑蠻多,基本無人居住。英租界設立的同年,即動工興建英領事館。設館初期,館區內建有領事館、辦公及輔助用房4棟(位於今天津路北);這些建築皆為兩層磚木結構,四週一般建有露臺式券廊,它們是漢口最早出現的殖民式建築。隨後,英租界當局又在今南京路興建工部局、巡捕房、波羅館,現已無存。

  1865年,法國在英租界下首建立法領事館,館內建有多棟兩層西式樓房。1891年領事館毀於大水,1892年重建。

  1895年,德國在漢口劃定租界,在英租界以北,但冇跟英租界毗連,就是南抵正咱的一元路,北至六合路,西抵中山大道,東至江邊,佔地600余畝。

  1896年,俄、法兩國將英、德租界之間的空餘地段作為兩國租界,並以黎黃陂路下首、經洞庭街至車站路江邊作為兩國租界線。俄租界緊接英租界,佔地414畝;法租界南靠俄租界,北接德租界,佔地187畝。

  1898年,日本在漢口建立租界。租界位於德租界下首,南抵今六合路北,北至黃浦路,西至京漢鐵路,東至江邊,佔地380畝。

  後來,列強們得寸進尺,紛紛擴展租界並超界築路。此時,五國租界佔地已超過3000多畝。五國租界設立後,相繼還有七國在漢設立領事署。

  漢口五國租界區的特點是沿江設置,位置集中,面對長江,背靠京漢鐵路,水陸交通便利。由於租界相互毗連,開放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

  在建築空間處理上,租界區基本沿襲歐洲傳統的古典主義手法:道路多采取盡端式佈局,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築作底景,著重顯示建築體量的高大與豪華。五國租界區的各國建築大體反映了本國的文化背景和建築藝術傳統,但大量的建築仍屬於西方古典主義建築形式。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