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城史趣聞

武漢的碼頭為麼事靠“打”?

發佈時間:2013-07-11 14:32:30

  武漢的碼頭嘎式從東漢時期的漢陽開始,“打碼頭”從明代的漢口才有,有人説漢口是碼頭城市。

  明清之際,漢水從漢口的硚口到集家嘴,天然的避風港,水陸交通便捷,又緊挨著“天下第一漢正街”,“廿里長街八碼頭,陸多車轎水多舟。”清代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裏描繪了當時武漢碼頭的熱鬧。

  早先的碼頭是自然土坡,砌石階的都很少,木船靠岸是用繩子係樁,或是把錨紮在土坡裏。不管是麼碼頭,都由大頭佬或小頭佬把持,管著碼頭夫(工),武漢的碼頭成了江湖。於是有了湖北本地的“咸寧碼頭”、湖南人的“寶慶碼頭” ……

  碼頭夫,也叫挑碼頭的,或扛碼頭的,老漢口的又叫他們荒氣、披麻袋的、臭苦力,主要是武漢周圍黃陂、孝感、新洲、咸寧等地的農民,也有川江上下來的縴夫。“千年扁擔萬年籮 壓得腰弓背又駝”。

  碼頭上的大頭佬,通常是身穿白褲褂,腰係黑飄帶,頭戴大禮帽,能武善打,威震一方。

  武漢的碼頭為麼事靠“打”呢?

  那時候,碼頭按照幫口勢力與宗教範圍,劃分區域,搬扛貨物,起坡下坡,不得有一點超越,不然,就會釀成一場“打碼頭”流血械鬥。由於競爭的激烈,各碼頭之間,經常為地盤、貨源之類起紛爭,生械鬥。碼頭老闆大多不是青幫就是洪幫頭佬,煽動碼頭夫操起扁擔撬扛相互拼命。“黃孝幫”用的是兩頭翹的木質“樹扁擔”,兩頭都有兩顆鐵釘,對手“下江幫”的武器則是竹杠子,一頭綁上斧頭。為了活命,人們只有拼命。這就是漢口的“打碼頭”。

  於是漢口話裏也增添了一個沿用至今的詞條“打碼頭”:凡仗恃人多勢眾恃強鬥狠強佔地盤、欺侮人、佔人便宜的,都可以叫“打碼頭”。

  江裏不翻船,碼頭不打死人,衙門榨不到油水,黑道冇得戲唱。這是打碼頭的生死名言。哈是血腥的打鬥、醜陋的行規、苦澀的況味。所以漢口有句民謠:“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往江邊走。”

  1861年漢口開埠,1863年英國人在漢口長江邊打下了“洋碼頭”。1927年1月3日,武漢群眾在江漢關前的苗家碼頭集會,慶祝國民政府遷都武漢,英租界衝出一批水兵用刺刀驅趕人群,造成了30余人受傷。群眾惹毛了,在現場的碼頭工人用扁擔、杠棒與英兵的槍桿對打。兩天后,武漢30萬市民舉行反英大會,衝進英租界,迫使英方將租界交還中國,成就了近百年來中國人反帝鬥爭的空前壯舉。

  世道不公,逼人賭狠,打碼頭的這種“狠氣”慢慢成了武漢人的一種個性,化作了一種血性。今天,碼頭已經不需要“打”了,碼頭文化的記憶卻深深地留在了武漢人的性格中。

  (摘自張幼明編著《咵武漢》)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