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贛臺心橋 > 兩岸關係

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發佈時間:2013-06-28 08:04:46

  文\唐永紅

  2012年8月第八次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期間,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指出,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挑戰著兩岸的經濟發展,影響著兩岸同胞的福祉,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已經是刻不容緩曲選擇。對此,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表示.從國際經濟整合的角度來説兩岸ECFA只是自由貿易區最初步的階段,必需再加上後續幾個協議才能達到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下一步才會有關稅同盟、再下一步才會有共同市場、然後是經濟同盟。所以還非常遙遠,無法判斷。

  不論高孔廉的談話所指何在,其實,ECFA的簽署與實施,即是從兩岸公權力制度化合作層面啟動了兩岸經擠一體化發展進程。事實上,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不僅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而且切中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要害.如此,特有助於拓展兩岸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之利基.共同應對全球化與區域化之挑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拓展兩岸經濟合作與共贏之利基

  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蓬勃發展,在貿易、投資等方面保持著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台灣方面的限制,形成了單向、不對稱、不平衡的貿易格局.遠未窮其發展潛力。

  兩岸貿易方面。大陸商務部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兩岸貿易額為1689.6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3678億美元,自台灣進口1321.8億美元,大陸貿易逆差達954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大陸對台貿易逆差累計達8901.69億美元。

  兩岸投資方面。據大陸商務部統計,不含經第三地之轉投資,至2012年底,台商投資大陸累計88001項,大陸實際利用台資570.5億美元。另據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至2012年底,累計核準對大陸投資40026件、1226.22億美元;台灣2009年6月開始有限地開放陸資入臺,3年多來,核準陸資人臺投資案342件,投資金額約5.03億美元。

  兩岸經濟本身在規模上的不對稱性與在主要經貿夥伴上的差異性,使得兩岸經貿交流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對稱性格局,但不可否認,台灣當局長期以來的限制性大陸經貿政策是形成兩岸經貿交流不對稱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不僅使得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本身未能實現其可能的發展規模.而且遠未充分發揮其對兩岸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台灣當局長期以來對進口大陸商品、對台商赴大陸投資進行嚴格管制,影響了大陸對臺出口的規模和台商投資大陸的規模.削弱了大陸對台貿易與台商投資大陸對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動能,直接排出了陸資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