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陶瓷知道

錯 拉

發佈時間:2013-11-05 08:07:16

  將裝了坯件的匣缽分門別類地碼放在一定的窯位待燒,重疊成一柱柱、一路路、一碼碼,橫的成排,縱的成行,直至將全窯裝滿,景德鎮俗稱“滿窯”。

  滿窯中,要留“拉”。就是按一定的尺度拉開匣缽柱之間的距離,頂留火路。以柴窯為例,前半部通常排列小器匣缽柱17路;後半部通常排列大器匣缽柱27—29路。前半部的小器匣缽柱左右留拉,前後不留拉;後半部的大器匣缽柱前後左右都要留拉。留了拉,就形成了火的通道,即所謂火路、火道、火棧。再在窯尾砌一根煙囪,對窯內的空氣形成拉力,火焰就會流通起來,穿過一排排的匣缽柱,焙燒了坯匣之後直奔煙囪而去。

  雙當門(正對著窯門的兩根匣缽柱)的拉最寬,三寸多,其餘約為一寸半。若無變化的話,那麼這些“拉”就成了沒遮攔的孔洞,火焰就會像火龍一樣以最快的速度穿過孔洞,衝出煙囪,逃之夭夭。如果那樣,窯內就關不住火,就要浪費很多的柴,也不知道何時能夠燒成瓷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景德鎮人創造了“錯拉”的辦法。

  何為“錯拉”?就是將某一路(排)匣缽柱減少一根,使前後匣缽柱的位置全錯列,不對齊,讓匣缽柱對著後面的“拉”。比如前半部小器匣缽柱共有17路,第8路便是錯拉。錯拉如同閘門,目的是擒火,使火焰曲折地前行,不讓它徑直地從煙囪跑掉。《陶瓷製品燒成》説,“錯列,即此排匣缽柱相對於後排的空隙者,它的作用是使火焰在窯內迂緩迴旋。”

  不僅如此,在後半部計有27或29路的大器匣缽柱中,還有“節拉”,即按二排、三排或五排錯列一次,分節進行。因為後半部的窯溫較前半部低,有必要多次採用節拉方法,使火焰更加迂迴曲折地緩行,這樣窯內才關得住火,易使全窯的瓷器燒熟。

  景德鎮有個俗語説:“水往低處流,火往空處鑽。”意思是説,窯內的火焰石往空處鑽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根據這一客觀規律,景德鎮人就在滿窯中創造了拉、錯拉、節拉、半錯拉等方法,讓火焰均衡地佈滿全窯,使窯內的高溫區、中溫區、低溫區各盡其能,從而燒出一窯萬彩的瓷器來。善於擒火、控火、使火聽話,為我所用,景德鎮人硬有這種非凡的本領。

 共1頁  1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