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陶瓷知道

多姿多彩“嬰戲圖”

發佈時間:2013-11-06 09:39:36

  在古代,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被稱作“嬰戲圖”,又稱“童趣圖”。在歷史悠久的中華藝苑裏,“嬰戲圖”因其充溢著童趣而被廣泛運用在藝術作品中,比如繪畫、刺繡、雕刻、剪紙等,其中瓷畫中的嬰戲圖也不在少數。其內容和色彩十分豐富,且又多姿多彩,有靜有動,有孩童聚精會神在鬥蟋蟀的,有孩童在玩蹴鞠、踢毽子、跳繩的,更有表現孩童在讀書的等等,有的畫面甚至還寓有一定的吉祥內涵,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徵。

  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拍出了2903.9125萬元的高價。此器通體繪16個可愛的娃娃,姿態各異,有的拖車,有的鬥蟋蟀,有的騎竹馬,有的拜先生,有的結花燈,個個生動傳神,活潑可愛。既有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楷書款。畫面上雖沒有激動人心的場景,也沒有熱鬧的活動,但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幅孩童玩耍休息時的場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再加上此對青花蓋罐釉色厚潤,蘇泥勃清料濃重鮮艷帶暈散效果,更加呈現出畫面上人物的動感,顯示出古代藝匠不凡的觀察力和高超的瓷畫水準。

  至於嬰戲圖紋的最早起源,目前尚無法確定。但作為一種獨特的幼童戲耍裝飾圖案,收藏界較為普遍地認為嬰戲圖案運用在瓷繪裝飾工藝上起源於唐代青瓷,北宋影青瓷亦見有刻花嬰戲大碗,值得一提的是在珍若國寶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卻至今尚未發現有嬰戲圖紋裝飾圖例。明清兩朝,這一特殊的嬰戲圖紋發展到了鼎盛,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場面熱鬧,幼童神態各異,所隱藏的寓意也不盡相同。古瓷器中的這些嬰戲裝飾圖紋,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民俗心理,這種民俗心理形成於民俗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它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有祈求人壽年豐,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緒,因而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五嬰搶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孫的圖案,成為古陶瓷常見的裝飾圖紋,這些吉祥的圖案寓意都寄託了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共1頁  1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