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歌》是一部詩集,為清嘉慶、道光時人龔鉽所著。該詩集共收入作者60首詩,全部是記述景德鎮窯業的,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藝術、民俗、歷史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作者龔鉽字適文,南昌人。據其書自序,他曾于嘉慶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814-1817)在浮梁縣衙做過4年秘書一類的工作。在此期間,他經常在景德鎮辦事,留心陶業,與工人聊天,“謁禦窯工,探坯房窯戶,看滿窯輒經日。”天長日久,他交上了不少窮朋友,工人見他平易近人,使得許多燒瓷的艱辛和要領向他傾訴。“二三朋好多土著,為指窯瓷工,皆一一窮其原委。” 龔鉽將這些均寫成詩,有100余首。時間當在1817年。後詩稿失散,1823年,龔鉽從友人處復得舊稿,於是從中精選60首,題曰“陶歌”。
《景德鎮陶歌》中的60首詩,每首均無題,全係七言四句,每首詩後均有簡短的説明註釋,對了解詩的內容有很大的益處。記述景德鎮歷史的有: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廿里長街半窯戶,贏他隨路喚都昌。詩後注曰:離鎮五里觀音閣下有江南雄鎮,坊窯業多都昌縣人。記述陶瓷工藝的詩有20余首,約佔全詩的三分之一。從原料、成型、燒成、上釉、彩繪等工藝細節,幾乎均有專詩描述,如記述原料的第三首: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礁春成自上溪。要是高莊稱好不,不船連載任分攜。
描述陶瓷藝術的也有幾首,有的敘述作者個人的美學觀點,有的則描述歷史上的名瓷佳作,如第三十九首,記述象聲瓷,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審美觀:雕作從來枉作勞,更嗤桃核刻牛毛。聖朝器服惟堅樸,不使矜奇到若曹。
《景德鎮陶歌》及其詩後註釋,幾乎每首均有研究價值。就像一幅幅連環畫,形象而真實地記載了景德鎮窯業的歷史,其中有些還是他書未載或記載不詳的珍貴資料。這些資料都很有意義,有待於陶瓷史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