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窯,一般燒130次左右更新。更新,多為更新窯蓬連同窯墻一起,同時更新的。不論哪種更新,圍著窯體的護窯墻是不動的,它是永久性的建築。更新時,可以清楚地看到:窯體是沿著護窯墻而建的,並與護窯墻之間,保留有一條八九寸(30釐米左右)寬的空隙帶。它就像熱水瓶的膽,有一層用來隔熱、保溫、節能的獨特裝置。如果再仔細點觀察,這條空隙帶的作用就遠不止于隔熱、保溫、節能。它還有更大的作用,就是保護整個窯體。怎麼個保護法呢?簡單地説,就是在這條空隙帶裏再“搭撐”。
人們看到:在窯體與護窯墻之間那條八九寸寬的空隙帶裏,不是全空,而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搭起一個磚墩,這就是所謂“搭撐”。搭這個撐的目的,就是以護窯墻為依靠,撐住窯體。
搭撐是與砌窯壁同時進行的。在砌窯壁砌到與窯底齊平時,下部用碎磚廢土填實,搭撐工作便開始。每隔一磚搭一個墩,依次上縮。邊砌窯壁邊搭,搭到與護窯墻幾乎齊高時,頂部用磚封蓋。上面再堆起一柱柱壓窯磚,一直堆上窯蓬的兩側。通過搭撐,就將整個窯體與護窯墻連成了一體,窯體受熱壓會外故,而有了磚墩和護窯墻的支撐,可以與之對抗,防止窯體發裂或變形。之所以要這樣設計,是因為鎮窯為蛋形,外形複雜,只有搭撐才能靈活應對;同時,在空隙帶裏搭蓬,那是一種臨時建築,更新窯體時,也不會破壞永久性的護窯墻。
護窯墻,空隙帶,搭撐,這是一組了不起的設計。由於有了護窯墻,而且窯體與護窯墻之間有一條空隙帶,空隙帶的裏面又用磚墩搭了撐,它就不僅能隔熱,保溫,節能,而且還可以確保窯體安全。《陶瓷製品燒成》説:“護墻與內墻之間留有空隙帶,是用以絕熱和在加熱與冷卻時給予窯身膨脹收縮的餘地。”《陶瓷生産工藝規程》載:“護墻與窯墻的間隙20至30釐米。”民國向焯《景德鎮陶業紀事》高度評價説:“窯壁有空隙,可免熱量散逸之虞,且窯內溫度均一,可以節省燃料;即窯身受高熱而生坼裂時,因空隙功用,窯之生命亦賴以保持。今各國均利用此法,以築使用高熱之窯。此種良規,吾國數百年前已經發明,洵可讚賞者矣。”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