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贛臺心橋 > 兩岸關係

2013年兩岸關係綜述

發佈時間:2014-03-03 08:38:10

  呂存誠

  2013年是兩岸關係穩步推進、全面發展、成果豐碩的一年。兩岸雙方秉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著力提高交流合作的品質效益和機制化進程,鞏固深化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持續創造了兩岸互利雙贏的新局面。

  兩岸雙方在鞏固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增進了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夯實了兩岸政治互信

  (一)兩岸高層持續良性互動,進一步聚同化異,就一個中國框架形成了更清晰的認知。

  中共十八大報告對臺工作論述揭示了大陸方面希望兩岸雙方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年內,兩岸雙方均為此付出了極大努力。習近平總書記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會晤,重申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提出就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形成更清晰的認知和一致立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連戰時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6月13日,習總書記會見吳伯雄,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4點意見。吳伯雄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馬英九也在多個重要場合重申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更“不是國際關係”,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及“台灣獨立”。台灣方面首次呼應大陸一個中國框架主張,使兩岸攜手推升政治互信達到新的高度。

  (二)張志軍與王郁琦首次會面,雙方表示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1 0月6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印尼巴厘島陪同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後,與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進行了簡短寒暄,雙方同意建立直接聯繫,加強交流溝通,並推動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這樣的安排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精神,適應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合情合理,積極務實,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開創新局。

  (三)兩岸雙方秉持溝通協商,務實解決台灣涉外事務問題。

  年內,兩岸通過溝通協商,由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主席高貝發函邀請中華台北民航局派員作為理事會主席客人列席國際民航組織第38屆大會,從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決了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活動的問題。此外,1 1月1 5日突發台灣與甘比亞“斷交”事件後,馬英九當局及島內主流輿論均表態“此事無關大陸”。這展現了兩岸雙方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的誠意和努力,增進了良性互動,成為政治互信加深的注腳。

  兩岸協商對話取得新進展,制度化交流水準邁入新境界

  (一)兩岸兩會領導人互動密切,成果突出,鞏固了制度化協商機制。

  2 0 1 3年是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各自履新後展開的首個工作之年,兩會保持了機制化交流互訪。林中森6月2 0日率團訪問大陸,兩會領導人在上海舉行第九次會談,實現了兩會新一屆領導人的首次會面。陳德銘于1 1月26日回訪台灣,增進了兩會高層情誼與互信。兩會領導人在上海簽署了ECFA後續協議之一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兩會協商再添新成果。兩會在3月正式將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列入協商議程後,就具體事宜展開積極磋商與安排,達成一系列共識。這些都有力促進了兩岸交流制度化的框架建設。

  (二)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為兩岸政治商談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年初,大陸方面積極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這不僅獲得島內藍營學者支援,而且引發部分綠營學者共鳴。馬英九在6月也表示對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從未限制”。10月1 1日,兩岸4家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共同發起舉辦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紅藍綠不同背景的學者積極參與,共同發表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紀要,為新形勢下開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搭建了平臺。兩岸學術機構、社會團體包括綠營智庫,在兩岸三地多次共同舉辦“築信研討會”、“北京會談”、“香港會談”等代表性廣、影響力強的民間政治對話活動。這些對話有利於消除兩岸在政治關係、軍事安全、涉外事務等方面的隔閡和誤解、增進理解和信賴,有利於為今後開展兩岸政治商談積累經驗,營造社會氛圍。

  (三)兩岸再增企業家交流合作新平臺,填補制度化交流空白。

  年內,兩岸舉辦了第九次兩岸兩會協商、第五屆海峽論壇和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鞏固深化了原有的兩會協商機制、兩岸民間交流機制和兩岸政黨交流機制。在此基礎上,兩岸將成立於2008年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升格為兩岸層次最高、最具權威性的兩岸企業交流平臺,于7月1 1日在北京宣佈成立兩岸企業家峰會,曾培炎和蕭萬長出任共同理事長,並於1 1月4日在南京召開升級後的首屆年會。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成立,為兩岸企業家交流合作搭建了舞臺,標誌著兩岸啟動了深化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成為繼兩岸兩會協商、海峽論壇和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之後的第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臺。

  兩岸經濟合作水準進一步提高,邁上量質齊升新臺階

  (一)ECFA後續協商進程穩步前行,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不斷深化。

  年內,兩岸積極推動ECFA後續協議的落實、簽署和協商,進一步緊密制度化合作關係。2月1日,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正式生效。6月21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完成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機制不斷充實。同時,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協商逐步縮小分歧,爭端解決糾紛機制協商取得諸多共識,有望適時達成協定。1 2月,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五次例會在台北舉行,確定將儘快啟動第二波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兩岸經濟制度化協商管道更加多元、密切。

  (二)兩岸産業合作、雙向投資逐步擴大,不斷探索和形成新的合作途徑與模式。

  兩岸貿易保持良性增長,雙向投資不斷擴大,産業合作逐步向更寬、更深領域拓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兩岸貿易額近2000億美元,同比上升約21.l%。兩岸産業合作領域在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顯示産業及汽車5大領域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了機制完善、措施細緻、效益雙贏的合作途徑。

  (三)兩岸金融合作取得階段性突破。

  兩岸金融合作空前緊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月29日,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台參加兩岸證券期貨監理合作平臺(通稱“兩岸金證會”)首次會議,兩岸共同宣佈六大證券市場開放措施,兩岸資本市場相互投資、證券業相互設點參股均取得重大突破。2月6日,島內外匯指定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4月1日,兩岸銀行業監管機構簽署備忘錄,正式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兩岸貨幣互通的實現,成為繼兩岸“三通”之後的“第四通”。12月10日,大陸4家商業銀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在台北同步發行“寶島債券”,被視為兩岸金融合作新的里程碑,有利於兩岸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兩岸文化、社會交流品質和綜合效益穩步擴大,鞏固深化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格局

  (一)兩岸各界鞏固並建立更多機制化交流平臺。

  兩岸各界為增進交流,在持續開展已有的互動平臺基礎上,新增了一系列適應形勢發展和民意需求的機制化平臺。在各領域中已逐步具備品牌效應的兩岸文化創意産業論壇、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兩岸資訊産業技術標準論壇等繼續發揮平臺作用,同時首屆兩岸“文創匯”、兩岸四地青年論壇、海峽兩岸歌會、兩岸婚姻家庭論壇等一系列新機制化平臺,為兩岸民眾更直接、廣泛和深入的交流互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加深了相互理解,密切了同胞感情。

  (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求學持續增溫,促進兩岸雙向交流邁進新階段。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保持良好勢頭,尤其是赴臺個人遊發展迅猛。大陸6月和8月共開放第三批13個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台當局逐步放寬限制,從4月1日起將赴臺團體遊每日配額上限由4000人次調高至5000人次,赴臺個人遊每日配額上限由1000人次調高至2000人次,遊客在台時間延長至15天,在12月1日再次將個人遊配額上限調高至3000人次。9月,兩岸旅遊界首次聯合發佈超過70項的旅遊便利措施和優惠政策。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大陸赴臺團體遊人次約為240萬,較去年增長約12%,赴臺個人遊人次約54萬,較去年增長約2.8倍。目前,兩岸旅遊人數約佔同期赴臺交流總人數的75%,旅遊已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主渠道,有利消除隔閡、增進理解。

  台灣當局進一步放寬陸生赴臺就讀限制。3月,馬英九表示,未來大陸學生赴臺“朝放寬方向走”。3月12日,台當局宣佈擴大採認大陸高校學歷,由原來承認大陸的41所“985工程”大學學歷,擴大至承認70所“21 1工程”大學學歷,總數達到1 1 1所。5月,台當局進一步鬆綁台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使招收陸生總人數上限增長近1倍,每年可新招陸生,約5700人。2013年,本科生實際招收量增長82%,碩博士生增長了約1倍。這有利於縮小兩岸雙向教育交流不等量的狀況,進一步增進兩岸青年學子的互動。

  (三)兩岸熱絡交流氛圍深刻影響部分民進黨人士主動投身兩岸交流,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正能量。

  大陸方面一貫鼓勵和支援台灣各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來。受到兩岸大交流的影響,部分民進黨人士也以兩岸城市合作和學術交流等形式與大陸保持互動。7月18日,台南市長賴清德首次參訪香港,推動臺港城際合作。8月9日,高雄市長陳菊時隔4年再訪大陸。6月,主張兩岸務實交流的謝長廷在香港與大陸智庫合作舉辦民間性質的政治對話。這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對台灣社會産生了深刻影響。

江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