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開發園區

五次工業洗禮江城再起飛 開發區大眾工業來臨

發佈時間:2014-03-11 09:48:02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墨

  1890年,滿臉絡腮鬍的盧森堡人歐仁•呂貝爾,踏上他夢寐以求的東方土地。19世紀最後3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沖刷著西方的神經,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産一路高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産值迅速超過農業,並由輕紡向重工業轉移。

  呂貝爾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請來的“洋高管”。他的使命是率領一支20人的技術尖兵,協助清府在漢陽建起中國最先進的鐵廠。他的故鄉盧森堡,是當時世界上最會煉鐵的地區之一。4年後,“漢陽鐵廠”投産,于龜山腳下望江而立,呂貝爾出任總工程師。

  高薪引進歐洲技術和管理團隊,張之洞“師夷長技”的全球化謀略,為武漢近代重工業華麗奠基。此後百年,叱吒亞洲的漢陽鐵廠和“漢陽造”,都是中國重工業繞不過去的標桿和情結。

  在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看來,武漢近代工業史的發端,應上溯至更早的開埠時期,“19世紀60年代,西方淘金者便在漢口舊租界裏大辦工廠,正是這些先進技術的刺激,才有了後來張之洞的大興實業。”

  1861年,漢口開埠,設5國租界,與17國通商往來,“東方芝加哥”的絕代風華,自此書寫。至辛亥革命前,西方各國在漢創辦工廠逾50家,洋行、商號逾百家。航運倉庫、進出口物資倉庫、加工打包倉庫、金融保險倉庫吞吐驚人,成為彼時大武漢工業繁榮的見證。在英國商人的平和打包廠裏,每月出産棉花近3萬包,揀花的女工排成長龍,每天等著印度門衛開門放工。

  “這兩輪工業洗禮,為武漢夯起了紮實的工業底盤,儘管開埠工廠是列強們辦起來的”,馮天瑜説。

  滄海桑田150年。武漢這座因商貿和製造而興的城市,憑藉大小5次工業起飛,在中國或區域經濟版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開埠時的租界製造,到清末“漢陽造”,再到“一五”時期武字頭崛起、1980年代輕工業“五朵金花”綻放,直至當前的工業倍增。

  每一次浪潮,都左右著城市的發展與經濟命運,烙進幾代人的生活,它給我們帶來了“漢口華爾街”、世紀步槍、紅鋼城、鶯歌電視和大眾消費時代的“世界聯想”。

  武漢市經信委主任余信國認為,和開埠及“漢陽造”時期一樣,在建國後的60多年,武漢3次突出的工業節點都帶有一個時代的體溫:

  1953年,年輕的新中國播下充滿希望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一批武字頭企業崛起。那些年,重工業是大武漢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脊梁。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輕工業力量登場,長江音響、荷花洗衣機、紅山花電扇、希島冷櫃、鶯歌電視等“五朵金花”次第綻放,武漢工業迎來久違的小陽春。

  翻天覆地的90年代,武漢東湖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兩架馬車,開始帶領武漢在光電子資訊與汽車産業上一路狂奔,連跨千億,大眾工業的時代來臨。

  2011年,在漢陽鐵廠第一爐鐵水冷卻100多年後,武漢重振先人之志,提出工業倍增。

  3大開發區、6個新城區、3個跨三環線中心城區成為工業主戰場,與全球接軌的標準化工業園拔地而起,催生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和大臨港四大工業板塊,8494平方公里江城大地上,一幅工業長卷徐徐展開。

  5年後,臨空、臨港均瞄準5000億元,光谷、車都向萬億規模發起衝擊。3萬億工業總産值,相當於2012年的蘇州,或者上海。

  白色的機翼劃過天際。今年,3000萬部聯想手機和平板電腦,將從武漢銷往全球,與富士康、通用、格力等一道,助推“武漢造”再次起飛。

  一個多世紀過去,奔涌而出的第一爐鐵水隨英雄遠去了,那些叮噹作響的錘鍊敲打聲,猶在耳畔,那麼清晰。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