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是2006年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也是2001年9月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區域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2萬人。
高新區成立以來,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産業基礎初具規模,形成了以農産品(食)品加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和三産服務業為主導的産業格局。經濟穩健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50%以上;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主要功能區域實現“六通一平”;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高新區成為阜新市新城區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日益顯現。
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4年的4844萬元、12092萬元和525萬元達到2010年的7億元、10億元和7825萬元,年均增長56%、42.2%和55% ;累計實現招商引資域外資金到位額16.33億元,年均增長45.5%。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由成立之初的單一發展現代農業優化到農産品(食品)加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並舉,入區企業(項目)已由園區成立之初的2戶企業發展到目前的118戶,涵蓋服務業、機械製造、農産品加工等十幾個門類。世界500強日本住林木業、國內500強伊利乳業、世界著名財團華豐食品、國內第一大花生油生産企業山東魯花等國際國內著名農産品加工企業入住高新區,初步形成了以乳品、肉製品、速凍、糧油、果蔬為主的農産品加工業産業集群框架。凱隆置業、福鑫一品、金地盛園等服務業項目建設初具規模。全區擁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8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6戶。
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高新區堅持把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發展理念,不斷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水準和條件。積極改善民生,為近千名原農場職工和失地農民辦理了“農轉非”;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近4000人;將失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並辦理合作醫療保險;近200多戶農民(城市居民)搬遷到新樓房;解決了八家子村村民長期飲用“含氟水”問題;新建的小學教學樓替代了服用57年的平方校舍。有線電視、通訊、自來水等生活設施實現戶戶通。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紮實做好2011年工作是確保“十二五”高起點開局的關鍵,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書記潘利國在全市經濟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確定的任務目標,夯實和弘揚“高新區利益至上”這一思想基礎,牢固樹立責任理念、危機理念、又好又快理念、規範協調理念、創新理念、團結穩區理念、發展富區理念、項目興區理念、服務壯區理念和城建繁區這十種理念,搶抓機遇,負重拼搏,為圓滿完成“十二五”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為阜新轉型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阜新市台辦供稿)
主辦單位:遼寧省阜新市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