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在阜新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
劉文啟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全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經濟轉型、“突破遼西北”和加入瀋陽經濟區等重大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關鍵之年,突出項目建設,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協調健康發展的勢頭。初步預計:
---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2009年現價地區生産總值(GDP)完成270億元,完成年計劃(285億元)的94.7%,同比增長15.2%。其中,
---農業和農村經濟在遭受嚴重旱災,種植業生産損失嚴重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小幅度增長,基本做到了災民少減收或不減收。第一産業增加值完成58億元,完成年計劃(62億元)的93.5%,同比增長5%。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運作品質穩步提高。第二産業增加值完成110億元, 完成年計劃(117億元)的94%,同比增長18.3%。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95億元,完成年計劃(102.5億元)的92.7%,同比增長1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6億元,完成年計劃(78億元)的97.4%,同比增長19%。
---第三産業持續穩定增長。第三産業增加值完成102億元,完成年計劃(106億元)的96.2%,同比增長17.2%。
---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項目推進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40億元,完成年計劃(200億元)的120%,同比增長70.6%。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6億元,完成年計劃(16.9億元)的110.1%,按可比口徑增長27.3%。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26.5億元,完成年計劃(127億元)的99.6%,同比增長18.1%。
---外貿出口保持平穩,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出口總額完成1.05億美元,完成省定指標的100%,與上年持平。直接利用外資完成0.64億美元,完成省定指標的116.6%,同比增長24.1%。
---人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170元,完成年計劃(11100元)的100.6%,同比增長10.4%;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535元,完成年計劃(5600元)的98.8%,同比增長10.0 %。
從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看,全市生産總值預計完成數比年初規劃目標少完成15億元,增長速度比年初規劃低2.8個百分點。主要原因:
一是種植業由於受嚴重旱災影響,糧食産量比上年減少65.2萬噸,直接減少增加值(GDP)6億元以上。
二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受銷售市場和産品價格等共同影響,大昌銅業、恒瑞玻璃、力勁壓鑄機等21戶規模以上企業處於停産狀態,2/3鐵礦和部分地方煤礦尚未完全恢復生産;永生汽車、地埋電纜等一批新的增長點和年初預期目標有較大差距;煤炭、電力等能源工業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6個百分點,對工業增加值是負拉動。
2009年的主要亮點是固定資産投資大幅度增長,增長70.6%,列全省第一位。全市千萬元以上在建項目達到577個,同比增加124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24個,同比增加56個。二是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花生種植面積較上年凈增加近20萬畝,儘管受旱災影響,仍比上年凈增加收入3—4億元;保護地較上年凈增加8萬畝,可新增增加值4億元以上。三是産業集群建設力度加大,在建項目和投産項目增多,其中五個重點産業集群新引進項目169個,産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3.4億元,為明年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四是工業企業盈利水準大幅提高,到11月底,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2.5億元,增長48.1%。工業用電量增幅列全省第四位。
二、經濟運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重大項目少,尤其是具有牽動作用的項目少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總量小、財政運作艱難、城鄉二元化結構等突出矛盾還沒有很好解決。
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骨幹龍頭企業少,市場佔有率高的名牌産品少,對相關産業拉動作用不強,資源配置還不盡合理。
三是直接利用外資的規模和品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對企業的服務和扶持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特大旱情的能力還很薄弱,農業結構調整任務還很艱巨,農民持續增收渠道不寬。
五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安全生産還存在薄弱環節。
三、201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分析
2010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一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是為“十二五”做準備之年,也是突破阜新的關鍵之年。從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看,機遇和挑戰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從國內經濟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外需萎縮的局面及影響還在持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産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凸顯,産業結構調整壓力和難度加大;推進節能減排任務仍然艱巨;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信貸結構不合理,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加。建設用地供給數量和節能減排將是項目建設的最大制約因素。
同時,201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著新的機遇。一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0年大政方針沒有變,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總基調仍將保持,十大産業振興規劃、新能源發展規劃和新興産業發展規劃等實施細則的出臺將對相關産業投資起到推動作用,固定資産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二是消費需求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0年國家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總方針沒有變,且隨著經濟企穩回升、企業效益好轉,就業增加,消費者信心增強,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也將提高。三是外貿政策效應將繼續顯效。2009年,國家先後七次提高出口退稅率,放寬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實施人民幣跨境結算,擴大人民幣互換協議範圍;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擴大出口保險覆蓋率。由於外貿政策具有滯後效應,因此,這些政策對2010年出口的促進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全省及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總趨勢沒有變,“兩個不低於”仍是全省工作的核心,對投資的增幅有較高的要求。2009年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瀋陽經濟區申報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將成為可能,突破遼西北的力度也將加大。總體上講,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外部大環境是有利的。
從我市自身情況看,2010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有利條件:
一是通過八年的經濟轉型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接續替代産業的框架基本確立,農産品及食品深加工、新型能源、煤化工等全面向前推進,發展空間已經展開,奠定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基礎。
二是2008年底省委、省政府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通過“突破遼西北”戰略的實施,省委、省政府對阜新的支援力度將繼續加大,省直有關部門積極幫扶阜新上項目,阜新的投資強度也將繼續加大。特別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扶持推進的皮革産業、液壓産業、林産品加工等重點産業集群已經初具規模,跨上快速發展的軌道,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三是阜新的區位條件得到重大改善。隨著阜鐵、阜朝、沈彰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阜新已經成為連接東北與華北第二條大通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成為遼西、蒙東的重要交通樞紐。特別是隨著巴新鐵路、京沈客專、沈彰鐵路、阜盤高速、彰通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項目的建設,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阜新的交通樞紐地位將逐步形成,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物流産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
四是縣區經濟的加快發展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008年,我市提出了縣區主要經濟指標三年翻番的目標,並出臺了支援縣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2010年是我市實現縣區主要經濟指標三年翻番目標的最後一年,隨著實現這一目標的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通過積極推進産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通過發展新興服務業和特色産業集群,縣區經濟將邁上新的臺階,必將有力地拉動全市經濟增長。
五是隨著阜新正式加入瀋陽經濟區,成為瀋陽經濟區的八個城市之一,阜新與瀋陽經濟區諸成員市的聯繫加強了。同時,阜新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融入蒙東等融入戰略進一步深入,發揮優勢,借力發展,互利共贏,積極承接産業轉移,阜新的發展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和發展空間。
四、2010年主要經濟指標安排意見
(一)主要經濟指標計劃安排情況
2010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安排充分考慮了各産業和行業的發展基礎及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省委、省政府“兩個不低於”的要求,分析了全市面臨的有利環境和不利條件,注意了與“十一五”規劃及“突破遼西北”指標的銜接,考慮了縣域經濟三年翻番的目標,在與市直各相關部門進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一個速度較高的計劃盤子。
2010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預期安排330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60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0.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安排65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7億元,增長10%;第二産業增加值安排140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30億元,增長25%,其中工業增加值安排120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25億元,增長24%;第三産業增加值安排125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23億元,增長20.0%。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安排如下: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期安排400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160億元,增長66.7%。其中,房地産開發投資安排32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12億元,增長60%。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期安排22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3.4億元,增長1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安排158億元,比上年預計增加31.5億元,增長25%。
---出口總額預期安排1.06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直接利用外資預期安排1億美元,比上年預計增加0.36億美元,增長56%。
---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安排12400元,比上年預計增加1230元,增長11%。
---農村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預期安排6100元,比上年預計增加565元,增長10.2%。
---實名制就業人數5萬人,與上年持平。
---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0.1%和1.6%。
(二)安排依據
第一産業。一是種植業通過增加花生種植面積,擴大保護地面積,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加大;二是繼續擴大規模養殖業規模,加大各類養殖基地建設,種植業和畜牧業都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第二産業。一是華能二、三期等一批風電場並網發電;二是液壓、皮革、林産品、鑄造、氟化工等五個産業集群一批項目及其他項目竣工投産;一批停産企業通過各種措施啟動和恢復生産。
第三産業。一是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繼續實施,城鄉居民消費仍將快速增長;二是隨著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居民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慾望將進一步釋放。三是物流、旅遊等一批新項目將促進新興服務業的發展。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仍按高速增長來安排,一是風電項目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100萬千瓦以上,當年預計實現投資將超過100億元。二是京沈客專、阜通客專、阜盤客專、開阜鐵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預計完成投資30億元以上;三是煤化工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投資可完成40-50億元。四是五大産業集群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新開工項目大幅增長,與之配套的産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也要大幅度增長。五是以玉龍新城建設為核心的城市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房地産投資、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益類項目都將大幅度增加。通過開展“千個項目大會戰”,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將會有一個新的高潮。
從需要上考慮,2010年經濟發展也需要一個高速度,而且這個目標對確定“十二五”規劃的總奮鬥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的。
五、保證措施
(一)加快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大力發展抗旱農業和避災農業,加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進力度,加大花生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形成特色産業。加大保護地建設力度,加強技術指導和市場行銷,形成有自己品牌和特色的棚菜、瓜果産業區。按照“五化三有”標準,著力實現農産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産,系列化加工,延長産業鏈條,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打造區域品牌。
(二)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作品質,提高經濟效益
要加強對全市工業經濟運作的監測,特別是要以80戶監控企業為重點,提高服務企業的能力,加強銀企對接,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幫助協調解決,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企業延伸産業鏈條,進一步擴大協作配套的領域,促進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市新增加規模以上企業100戶。採取各種措施,幫助尚未啟動生産的企業儘早恢復生産。提高工業企業運作品質,增加創利稅水準。
(三)繼續狠抓項目和工業産業集群建設
開展“學習通遼加快發展”活動,把項目建設做為全市經濟工作核心。加強對重點項目的調度,及時解決項目運作中遇到的問題,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程,認真做好對項目的考核工作,以項目引進成功與否論英雄,強化問責和追究制度。創新招商工作新機制,認真組織開展“千個項目大會戰”。産業集群建設要繼續以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招商工作為重點,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打造我市産業集群主題概念,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入駐園區,通過産業升級、延伸,提高産品科技水準,延伸産業鏈,特別是液壓、皮革、板材傢具三個重點産業集群新開工項目要在今年基礎上翻一番,使之成為地區經濟的支撐點和增長點。
(四)著力抓好縣域經濟和城區經濟的發展
按照“一縣一品、一縣一業”的要求,突出抓好代表地區形象、可以做大做強的産業和産品,壯大産業集群,著力建設各類産業基地,壯大龍頭企業,繼續推進農業産業化,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大城鎮建設力度,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鎮。進一步壯大城區經濟,加快新城區建設,每個城區要圍繞已經確定的産業集群,加大項目招商,加強産業集聚。在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充分利用我市不斷完善的交通條件,加快發展物流、休閒度假旅遊等新興服務業,加快城市化進程。各縣區要圍繞三年翻番目標,強化工作措施,確保完成。
(五)認真抓好安全生産和民生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認真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創造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擴大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面。繼續做好扶貧幫困工作,確保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強化安全生産管理和監督,落實以企業為主體的安全生産責任制,切實抓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進一步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強化包保責任,堅持領導幹部定期接訪和下訪工作,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及時妥善解決各類問題和矛盾。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維護公共安全秩序,確保社會安全穩定。
(六)認真謀劃“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市直各部門、各縣區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 “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規劃編制的時間要求做好相關工作。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充分認識本縣區、本行業的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化對“十二五”時期發展思路的研究,為規劃編制奠定基礎。積極配合全市“十二五”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會同相關方面,研究提出納入綱要的重要指標、重大工程和項目、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力爭有更多的項目列入省和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盤子。規劃的編制要體現戰略思維和全球眼光,強化銜接協調,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發展目標、項目佈局、政策手段等方面的有機統一。完善工作機制,為專家諮詢論證、群眾建言獻策、社會廣泛參與創造更為便捷有效的通道,增強規劃工作的民主化水準。確保各級各類規劃成為指導未來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主辦單位:遼寧省阜新市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