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政策規劃

阜新市安全生産“十一五”發展規劃實施意見

發佈時間:2014-07-16 16:38:40

  《阜新市安全生産“十一五”發展規劃》是指導我市“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産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確保《規劃》的實施,按照職責分工,現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重點工程項目和保障措施分解落實到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並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安全生産責任主體

  實現《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於明確生産經營單位和政府在安全生産工作中的兩個主體責任,確保分工合理,責任明確。

  1.《規劃》中確定的重大危險源監控、重大事故隱患治理、煤礦主要災害治理、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等安全培訓教育、職業衛生、工傷保險等主要任務,生産經營單位是責任主體,主要依靠生産經營單位組織實施。

  2.《規劃》中確定的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築施工、特種設備、消防、電力、公用事業、職業危害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與監督管理,主要依靠負有安全生産監督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強化監管、落實責任。

  3.《規劃》中確定的重大危險源監控工程、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工程、安全生産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工程、安全生産資訊系統建設工程、安全生産監管監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安全生産監管監察技術裝備建設工程、安全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職業危害檢測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提升安全生産監管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主要依靠各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運用公共資源組織實施。

  二、確定安全生産責任目標

  1.全市億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67以下(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阜礦集團負責)。

  2.工礦商貿企業職工十萬人死亡率控制在7.84以下(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阜礦集團負責)。

  各縣區、阜礦集團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上述兩項控制指標的完成。市安監局建立兩項控制指標的公報制度,定期公佈兩項指標的完成情況。

  三、落實安全生産主要任務

  1.遏制煤礦重特大事故。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和安全生産許可證制度,關停整頓不符合安全條件的煤礦。推動和監督煤礦企業瓦斯、火災、水害等主要災害防治工作。重點支援地方國有骨幹煤礦的技術改造,監督鄉鎮煤礦提高防治各種災害的能力。推廣數字化瓦斯遠端監控系統,督促監控系統進行區域性聯網,加快市安全監控資訊系統聯網建設(市煤管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2.深化重點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與監督管理。加強對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築施工、特種設備、消防、電力、公用事業、職業危害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與監督管理,深化專項整治,堅決依法取締、關閉非法和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生産經營單位,鞏固專項整治成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縣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安全生産監管能力建設。深化市、縣區、鄉(街道)、村(社區)四級監管網路建設,基本形成適應我市安全生産行政執法的監管體系。推動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安全生産監督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安全生産監察員。組建高素質的安全生産監管專業執法隊伍,完善監管體系,充實監管執法力量,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逐步建立縣區安全生産監察執法大隊(市編辦、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4.建立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開發重大危險源數據庫,建立重大危險源資訊管理平臺。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申報、登記、評估、監控制度,建設市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系統(市財政局、市安監局、市煤管局負責)。

  5.強化安全生産培訓,推進安全生産宣傳教育。強化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等行業生産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産管理人員安全資格培訓和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資格培訓工作,使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加強全市安全生産教育培訓中心和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的建設(市安監局、市煤管局負責)。

  6.推行安全品質標準化。在全市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建築、機械、電力等行業和領域,推行安全品質標準化(市安監局、市煤管局負責)。

  7.開展安全生産科技研發,實施科技興安。充分利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全科研資源,加快安全生産科技研發步伐,在重特大煤礦災害治理、事故分析處理技術、危險源監控技術、應急救援、安全管理技術等方面,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改造。依靠技術進步,提高本質安全,促進我市安全生産整體科技水準的提高(市科技局、市煤管局、市安監局負責)。

  8.積極推動安全生産技術服務社會化。依靠市場機制配置安全生産資源,大力發展安全技術培訓、檢測、檢驗、評價、評估、認證、諮詢等社會仲介機構,完善安全生産技術服務體系。完善仲介機構準入制度,依法加強管理,嚴格資質認證、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積極培育安全生産技術服務市場(市安監局、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9.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安全文化,扶持、引導安全文化産業,創造更多更好的安全文化産品。深入開展“安全生産月”等社會性、群眾性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輿論氛圍(市文化局、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完善安全生産制度體系

  1.建立安全生産與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將安全生産工作納入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框架,正確處理安全生産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係,始終將安全生産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市發改委、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和完善安全生産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我市建設項目“三同時”、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隱患、應急救援、事故調查處理、仲介機構管理等方面地方性配套規章和制度的建設。採用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建築、交通、個體防護等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生産技術標準,不斷完善安全生産技術標準體系(市政府法制辦、市安監局、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産技術支撐體系。以市安全生産專家組為核心,建立安全生産專家資訊庫,加快安全生産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市安監局負責)。

  4.建立與新形勢相適應的安全生産工作體制。建立強有力的安全生産工作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機制,探索安全生産監管方式和手段的創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合執法機制,協調解決安全生産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促進安全生産監督管理方式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轉變,從經驗型向技術型轉變,從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真正實現安全生産工作關口前移(市安監局&&,市政府有關部門協調配合)。

  5.落實和完善安全生産控制指標體系。強化各級政府的安全生産責任,層層落實各級領導幹部的安全生産責任。加強安全生産的綜合監管和行業管理。落實企業安全生産主體責任,依法規範仲介機構技術服務。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産問責制(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6.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安全生産科技發展運作機制。制定阜新市安全生産科技發展規劃,把安全生産科技發展規劃納入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設立市政府安全生産科技專項資金,將安全生産科技投入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安監局負責)。

  7.建立安全生産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安全生産投入,拓寬安全生産投入渠道,逐步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的多元化安全生産投入機制。各縣區政府要將安全生産專項資金納入同級政府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用於消除公共安全隱患、安全生産宣傳教育、應急救援、社會公共安全設施的完善和重大危險源的治理。支援企業加大事故隱患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安全費用提取使用制度。建立高危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産風險抵押金制度。制定政策,加大對傷亡人員的賠償力度(市安監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8.建立工傷保險與事故預防相結合的機制。要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各用人單位要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第375號令)的規定,必須依法參加工傷保險。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安全費用,用於事故預防、安全研究和公益性、社會性安全生産宣傳教育培訓、安全文化建設及重點行業和領域的中小企業推行工傷事故僱主責任險。高風險行業在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基礎上,可參加商業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安監局負責)。

  9.加強安全源頭控制,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安全生産“三同時”規定,嚴格工程項目安全審批、安全評價、安全生産許可證制度,提高本質安全水準。依法淘汰落後的、危及安全生産的工藝和設備,鼓勵和引導企業採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技術裝備和安全工藝,提高安全生産技術裝備水準。加強礦用産品安全標誌管理工作,逐步在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行業和領域實施安全標誌管理(市安監局、市政府有關部門、各縣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0.整合資源,完善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體系。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統籌規劃、專業實施”的原則,形成統一應急管理與協調指揮系統。以現有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鐵路等行業和領域專業救援隊伍及社會救援力量為基礎,形成完善的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體系。督促指導企業建立完善以自身為責任主體的應急救援預案,配置應急設備與設施,建立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市應急辦、阜礦集團、市煤管局、市消防局、市民防辦、市安監局負責)。

  五、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重點工程項目是完成《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的支撐條件,是《規劃》的核心。各縣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項目性質,明確投資主體,抓好組織實施和監督評估工作。

  1.重大危險源監控工程

  建設1個市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中心以及重大危險源網路化動態監控預警系統(市安監局、市發改委負責)。

  建設5個(主城區、阜蒙縣、彰武縣、新邱區、清河門區各1個)縣級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中心以及重大危險源網路化動態監控預警系統(各縣區政府負責)。

  2.安全生産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工程

  建設1個市級安全生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5個(主城區、阜蒙縣、彰武縣、新邱區、清河門區各1個)縣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4支(阜蒙縣、彰武縣、新邱區、清河門區各1支)骨幹救援隊伍(市編辦、市安監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分工負責)。

  3.安全生産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工程

  組織開展礦山重大災害機理及預防技術研究、危險化學品事故預防與控制技術研究、重大危險源監控關鍵技術研究、重大事故調查分析與倣真技術研究等安全生産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重點推廣成熟、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産技術,建設安全生産科技示範工程(市科技局、市安監局、市煤管局負責)。

  4.煤礦事故預防與主要災害治理工程

  開展煤礦安全重大災害原因及預防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加強煤礦瓦斯災害治理技術的科技攻關。通過專家“會診”,分期分批對市地方煤礦企業的“一通三防”及防治水害等防災系統進行改造。建設內容包括煤礦瓦斯災害治理技術整合、通風系統改造、瓦斯監控設備更新、瓦斯抽放系統、防治水害工程改造等(市煤管局、市發改委負責)。

  5.重大事故隱患治理工程

  進行重大事故隱患普查,重點對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消防等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隱患進行治理(各縣區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6.安全生産資訊系統建設工程

  建設覆蓋市及5個(主城區、阜蒙縣、彰武縣、新邱區、清河門區各1個)縣區結點的安全生産監督管理資訊局域網,並聯入廣域網,開發形成全市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的數據庫群和應用系統。建設內容包括資訊系統擴容、網路通訊、視頻設備配置、辦公自動化設備、數據庫及軟體開發等(市安監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負責)。

  7.安全生産監管監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為滿足安全生産監管工作的需要,改善監管工作環境,建設和補充市、縣安全生産監管部門監管業務用房基礎設施。建設內容為業務用房及配套設施(市財政局、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8.安全生産監管監察技術裝備建設工程

  提高安全生産監管監察工作的裝備水準和科技含量,配置和裝備1個市級、5個(主城區、阜蒙縣、彰武縣、新邱區、清河門區各1個)縣級安全生産監管機構的技術裝備,主要包括監管執法專用交通工具、監管監測專用設備、監管執法人員個體防護裝備與必備工具及現場取證與分析演示設備、辦公通訊設備等(市財政局、市安監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9.安全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建設市安全生産教育培訓中心和煤礦安全培訓中心,逐步形成多級安全生産培訓和宣傳教育體系,實現安全生産培訓和宣傳教育制度化、培訓手段現代化。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多媒體教學設備、實驗室設備、圖書資料等(市財政局、市安監局、市煤管局負責)。

  10.職業危害檢測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依託市、縣區疾控中心建設市、縣區兩級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檢測機構,配備先進齊全的職業危害檢驗、檢測裝備,形成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檢測體系,為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現場監察提供技術支撐。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檢驗及檢測儀器設備、交通工具、檢測人員個體防護裝備等(市編辦、市衛生局、市安監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負責)。 

  來源:政務公開

主辦單位:遼寧省阜新市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