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繪畫紋樣中,有一種較為少見的“什錦屏”。景德鎮陶瓷彩繪藝人俗稱之為“錦灰堆”,是19世紀後期出現並延續到20世紀中期的一種特別帶有市井文化品位的民間繪畫紋飾。這種以殘破文物片段堆疊構成的畫面,紋式細緻,表現出市民百姓的一種崇古復舊,追求風雅的審美心態和文化背景。
“錦灰堆”一詞出自元代錢選的《錦灰堆》圖卷,文曰“世間棄物,余所不棄,筆之十圖,消引日月”。受其影響,歷代不少文人畫家紛紛作“錦灰堆”畫幅,以至陶瓷裝飾中也漸成風尚。《中國古代陶瓷鑒賞辭典》的紋飾條目中,對“錦灰堆”也介紹説:“瓷器紋飾之一,興于明代成化年間,是一種繁密的規矩圖案畫”。
陶瓷上的錦灰堆表現是“即所謂折枝花果堆四面,明人稱之為金盆堆,意為各種名花,瑞果堆集其中,後在錦地上畫折枝花,叫錦上添花”。由此可見,陶瓷上錦灰堆的描繪對像是自然生長或農家養殖之物,或瓜果、或花卉,傳統意義上的錦灰堆是與文字有關的文化遺存、或竹簡古幣、或字畫拓片。
隨著現代陶藝的崛起,為裝飾形式和表現題材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擷取領域,錦灰堆成為諸多陶藝家繪製的背景紋飾之一。現代陶藝返璞歸真的理念不僅局限于遠古的、自然的、樸實的時空,也有文化的追求、歷史的追溯、意韻的追索。於是,不少人從“打翻紙簍尋靈感”中得到了啟發,在他們的陶藝作品中借鑒了錦灰堆的許多素材和形式,為其作品增添了許多意境和意味。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