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應叔被封于應(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為應侯,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
滍陽應氏。滍陽,應國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有西周應國貴族墓,發掘出大量文物。據先賢記載和20世紀90年代末的考古發現,義烏應氏,源出姬姓,郡望汝南。西元前1046年至西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出自雍妃)為應候,爾後立國為應國(今河南省寶豐以東、魯山東南及平頂山市區、葉縣、郟縣、襄城一帶),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姬達更名為應叔,字儒林,號仁壽諱韓,即應氏太始祖。應叔等先祖們在應國歷經三百五十餘年的治國安邦,創造了西周時期應國的輝煌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應姓自周朝誕生後,歷時三千多年,以鷹的性格,鷹的意志傳延給子孫後代。不忘祖訓,品德立身,勤儉持家,艱苦創業。人才輩出,名人耀眼。東漢末三國初“建安七子”之一的應易公(字德璉)曾名揚四海。晉元帝間,應氏第46世祖詹公,字思遠,仕太子舍人;大興年間,隨元帝渡江南下,敕封為鎮南大將軍、平遠冠陽侯、忠國武平王,守括婺兩州,逝後安厝永康小河頭(又稱官田),二子于太和三年戊辰西元368年,將其父靈柩從永康 官田轉葬錢塘赤水鄉,建塔曰“六和”,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祈鎮一方風水。唐興元間靖國節度使彪,生節岩、傅岩。節岩先居古竹畈,後徙縉雲。傅岩于唐太和間任台州經略,封太子小傅,遂移家于臺之懷仁下角(仙居夏閣)。傅岩生六子,次子諱德,字禹治,遭世多故,不安厥居,于唐太啟間徙居婺之永康可投,居觀音堂後,為永康可投應氏一世祖。宋時孟明,字仲實,登隆興癸未進士,仕主吏部侍郎,贈少師。宋慶元年間,少師孟明公之叔父二十府君遷居義治北銅墩裏(今稠城街道下駱宅北)為應氏來義始祖,距今有800餘年歷史。萬三公從銅墩裏遷居應界園,生尚一、尚二。尚二生元三府君。元三府君贅居烏磐院陳氏,生息繁衍。爾後,析居塘頭應、東陶、東洪、裏宅諸村,發族發丁,光宗耀祖。此外,首次將後宅高塘、江東端頭、北苑張村、東塘樓村等散居全市的應氏正式匯入《義烏應氏宗譜》。
主辦單位:平頂山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