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灣經濟與兩岸經貿關係
2014年,台灣産業轉型升級態勢仍不樂觀,但得益於國際經濟復蘇和兩岸經貿穩定發展,島內各項經濟指標總體向好。一年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高開低走,曲折向前,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仍將看好。
台灣宏觀經濟指標總體向好。從GDP增長率、對外貿易、島內投資和消費這四大經濟指標看,2014年台灣經濟雖有缺憾,但總體向好。據統計,第三季度台灣GDP增長3.63%,全年預計可達3.43%.比年初預估的2.59%增加0.84個百分點,也高於2011-2013年平均經濟增長率2.57%.在亞洲“四小龍”中僅次於韓國的3.7%,高於新加坡和香港的3%。全年GDP總額達15.97萬億元新台幣(約5268億美元),每人平均GDP約為68.27萬元(約22518美元);對外貿易方面,台灣進出口比2013年有所增長,1-11月台灣出口2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3%;進口2530億美元,同比增長3%,貿易順差達352億美元,已超過2013年全年貿易順差,同比增長5.5%;在島內投資方面,島內整體投資表現不如人意,固定資本形成全年僅增長2.69%,成為經濟增長中最薄弱的環節。其中民間投資增幅也低於201 3年,新增投資仍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電子産業,凸顯出産業結構調整的壓力;在島內消費方面,民間消費增長2.76%,高於2013年的2.23%。公共消費增長則由2013年的-1.15%大幅增加到3.16%,成為內需中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
台灣金融財政總體狀況穩健安全。2014年台灣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鬆”。自201 1年9月以來,台灣“央行”已連續13個季度維持利率不變,目前島內再貼現率和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分別為1.875%、2.25%,在國際上仍屬較低水準,亞洲地區除日本外,中國大陸、韓國、印度等均高出台灣1-2個百分點;在匯率方面,由於美國經濟走強以及美聯儲逐步取消QE政策而導致國際遊資退出新興市場,各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進入貶值通道,新台幣兌美元全年貶值達5.84%,12月30日新台幣兌美元為31.36:1;在股市方面,總體呈上升態勢,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由年初8611.51點漲至12月底的9268.43點,漲幅7.6%,其中,外資持股市值佔台灣股票總市值的37.08%,為十年來的新高;在外匯儲備方面,11月底台灣地區外匯儲備為421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全球排名第3,僅次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另外,台灣財政收入明顯增加,累計1至11月實徵稅收額1.85萬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加8.20-/0。其中台當局實現稅收收入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地方政府賦稅收入(含全臺統籌分配稅款)實徵凈額5216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4.20-/0。總體債務餘額佔GDP的比例為33.7%,在國際安全標準之內。
台灣産業轉型升級前景不
甚樂觀。儘管2014年台灣經濟總體指標向好,但從産業升級角度看,台灣經濟的前景則不甚樂觀。台灣服務業增速較低,各季度均低於GDP增長率,三産結構中服務業産值比重不斷降低。島內工業産值比重自2012年以來持續上升,全年第三季度農業、工業、服務業佔GDP比重分別為1.71%、35.84%、62.45%。其中,台灣當局為順應島內外經濟發展趨勢,調整産業結構先後推出三大財經政策:一是大規模推動土地活化與都市更新,擴大興建合宜住宅,舒緩青年居住問題;二是大力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建設,打造以6海港1空港1園(台北港、基隆港、台中港、蘇澳港、安平港、高雄港、桃園航空城、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為核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為建立自由貿易島,爭取對外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創造條件;三是積極推動金融支援創意計劃,扶植創意産業發展,但這些政策推出伊始即面臨種種質疑和干擾,落實前景甚難樂觀。
台灣民生狀況喜憂參半。首先,2014年台灣島內不論是名義薪資還是實質薪資均有所增長。截止11月,島內基本工資進行了兩次調整,月基本工資由19047元提高為19273元,固定月薪即台灣所稱的經常性薪資也出現增長。1-10月平均薪資達到47883元,比2013年增長4%,超過GDP增長率,也是2011年以來新高。其次,1-11月平均失業率為3.97%,較2013年同期下降0.22個百分點。第三,島內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爆發,嚴重損害民眾權益,沉重打擊台灣食品業。繼2013年10月“黑心油”事件爆發以來,2014年9月又查出強冠公司“餿水油”事件,10月再爆出頂新旗下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的“飼料油”事件,使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食品業全行業都受到重大打擊。據不完全統計,10月島內食品零售業營收驟減3.5%,餐飲業第四季度預計也會出現負增長。
兩岸經濟合作顯現新特點。首先,大陸居民赴臺高速增長。2009年台灣當局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極大促進了台灣旅遊業發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2013年首次突破300萬人次,2014年再創新高。據臺“觀光局”公佈的數據,1至11月陸客赴臺旅遊為364.211萬人次,較2013年同期增長38.2%,遠超其他地區赴臺遊人數。觀光旅遊人數的增加,帶來的不只是外匯的增加,還促進了島內航空運輸、汽火車客運、旅館、餐飲、商業、金融、旅遊醫療業、物流業等諸多領域發展。其次,2014年兩岸進出口貿易增減易位,展現兩岸經貿關係新特點。據台灣方而統計,1-11月,台灣對大陸出口754.6億美元,佔其出口總額的26.2%,大陸依然是台灣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同比儀增加1.2%,為台灣對主要出口地區增速最低,低於台灣對美國、歐盟、口本出口的6.4%、4.4%和4.2%。而在進口方面,前11個月,台灣從大陸累計進口440.5億美元,同比增長13.9%,遠超自其他地區的增長,與出口形成鮮明對比。第三,兩岸投資失衡狀況未能改觀、仍在擴大。1-11月,台灣共核準對大陸投資360件,較2013年同期減少8.63%,核準投資金額86.14億美元,較201 3年同期增加12.8%:同時,由於受到島內諸多限制,l-11月台灣共核準陸資投資116件,較2013年同期減少10.08%,投資金額3.28億美元,較2013年同期減少4.34%。2009年6月30日台當局開放陸資赴臺投資以來,累計核準陸資投資件數為599件,核準投資金額11.92億美元。
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克難前行。2014年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高開低走,克難前行。2月1 1日,國台辦豐任張志軍與台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會談,對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寄予厚望,希翼年內完成ECFA後續協商。2月27日,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台北舉行第十次會談,簽署《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此後南于台灣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島內政治反對勢力的誤導,引發部分團體發起“太陽花學運”,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受阻臺“立法院”,至今通過無期。受此影響,年內雙方兀任何實質性協議簽署,但依然進行_『多輪協商。期間,9月10日至13日,兩岸舉行貨貿協議第九輪商談,就市場開放等議題達成共識;12月25日至26日,雙方在北京召開兩岸銀行、證券期貨及保險監理合作平臺會議,深化監理合作,共同維護金融穩定,持續推動雙嚮往來,為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平臺制度化運作進行了充分溝通。
2015年兩岸經濟合作前景看好。一是,大陸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政方針不會改變,將對兩岸經濟合作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二是,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將有利於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三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兩岸雙方只有珍惜來之不易的既有成果,才能造福兩岸人民,這是兩岸同胞的高度共識。(台灣工作通訊)
曹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