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九二共識”走不出正確的路 ------評民進黨舉行“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
1月21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蔡英文2014年回任黨主席以來的第一次會議,就國際、兩岸、台灣內外整體情勢進行評估,並就兩岸城市交流進行討論。蔡英文在會上提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三個有利”和“三個堅持”,要求民進黨執政縣市建立“處理兩岸事務之機制”,並加強資訊和經驗共用。台灣輿論認為,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識”,主要意圖是獨攬綠營兩岸政策話語權,其兩岸政策論述仍未脫離“兩國論”基調,對兩岸關係發展仍是隱患。
為民進黨設立規範
此次會議,台中市長林佳龍、台南市長賴清德、桃園市長鄭文燦、陳水扁執政時期“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民進黨前秘書長吳乃仁等5人缺席,蔡英文、蘇貞昌、謝長廷、遊錫堃、高雄市長陳菊以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6人參加。蔡英文在會上表示,兩岸交流往來日益頻繁密集,兩岸關係對台灣社會及人民生活的影響愈來愈大,幾乎在每一個層面都會觸及兩岸問題。兩岸交流互動是無可回避的,民進黨有能力穩健推動兩岸關係。她還説,2000-2008年民進黨執政時期,致力維持台海和平及和“中國”的穩定關係,完成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結構性調整,大幅修正兩岸關係法制,也為後來的直航、陸客赴臺等奠定堅實基礎。2008年後馬英九當局在推動兩岸關係上急切躁進,既忽視兩岸在政治、社會及經濟體制上的巨大差異,也未認真建立兩岸交流互動存在的各種風險管理機制,造成兩岸經貿發展從互補轉變為競爭關係、“台灣主體性”逐漸弱化及“國家主權”流失。國民黨執政下的兩岸政策和台灣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導致去年連串公民運動及學生運動對兩岸關係的深刻反省,這也顯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必須要從台灣人民的角度進行檢討和調整,以利兩岸交流互動的健康、平衡、有序的持續發展。
蔡英文稱,民進黨推動兩岸關係,在堅持“同家主權”、遵循“民主憲政體制”及維護“台灣主體性”上,獲得台灣民眾認同和肯定。她誣稱,一直以來,國共雙方以其共同定義的兩岸關係框架,意圖將民進黨邊緣化,也造成部分台灣人民誤解民進黨的政策及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民進黨必須承擔起責任,積極尋求台灣社會的共識,擴大處理兩岸關係的民意基礎。未來推動兩岸關係,必須有利於“國家自由民主”發展,有利於區域和平安全穩定,有利於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兩岸交流互動必須立基於全台民眾利益之上,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堅持交流過程須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堅持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用。民進黨應儘早擬定美、中都可以接受的兩岸互動策略,特別是美國可以接受的策略。
主導管控綠營兩岸事務
蔡英文強調,民進黨執政縣市必須面對日益增加的兩岸交流事務,擴大執政縣市處理兩岸事務的能量是現階段的優先事項,也是強化台灣民眾對民進黨處理兩岸事務信賴的重要起點。這次會議討論“執政縣市建立處理兩岸事務之機制”,希望各執政縣市能從制度化著手,並在經驗、資訊、資源、運作等方面互通有無,共同分享,逐步充實處理兩岸事務的能量。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稱,城市交流是兩岸互動的重要形態之一,過去民進黨執政縣市負責人也處理過非常多的交流事務。鋻於“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地方執政版圖擴張,各縣市均須處理兩岸事務及城市交流等議題,所以這次會議通過決議,建議各縣市參酌高雄市“兩岸小組”的做法,建立處理兩岸事務機制,再通過縣市聯合治理平臺進行研討、分享資訊,讓兩岸事務成為各縣市的共同議題。未來,民進黨將在共同目標與方向下,在做好風險管理的同時,繼續推動對台灣及全台民眾有利、有助於兩岸和平穩定的優
質交流。
未脫“兩國論”基調
——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識”,其兩岸政策論述仍未脫離“兩國論”基調,意在通過此次會議獨攬綠營兩岸政策話語權。台灣《中國時報》文章認為,蔡英文作出要求13個執政縣市成立“兩岸小組”的決議,對外是微妙地以名稱的退讓向大陸釋出善意;對內是有意通過這套機制産生集體壓力,遏止民進黨其他派系擅自進行兩岸路線競爭,獨攬綠營兩岸話
語權的企圖心不言而喻。台灣《中央日報》社評認為,蔡英文除強調“三個有利”、“三個堅持”外,維持一貫的“蔡式風格”,既看不出有帶領民進黨轉向務實路線的決心,亦無法了解她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向的具體作法。蔡英文藉由民進黨各執政縣市“兩岸小組”的結合,利用黨機器在背後指揮,掌控民進黨兩岸事務的意圖非常明顯,同時也希望根絕蘇貞昌或謝長廷操作不同兩岸路線的最後機會。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認為,這次會議採取以否定“九二共識”的立場為出發點,蔡英文通過“兩岸小組”等機制與運作來統合民進黨內重要黨公職,包括“立委”、縣市長等人,這是其獨攬綠營兩岸話語權的政治體現,真正對外的立場還是反對“九二共識”。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鄭明德認為,會議沒有實質準備,觀望氣氛濃厚。香港《中國評論》社評認為,蔡英文搶先定調“三個堅持”加上“三個有利”,大大限縮了民進黨討論兩岸政策的空間,其定調主軸可謂“兩國論”的延伸,顯示民進黨認為2016年已是囊中之物,並無意願調整兩岸政策,也顯示民進黨現階段的重心在對美工作上,一心一意希望由美國去搞定對大陸關係。澳門《新華澳報》文章認為,在蔡英
文看來,經過台灣“太陽花學運”,兩岸關係對臺“總統”選舉的影響因素已不復存在,她祭出“台獨是年青人天然成份”的結論,認為民進黨無須調整兩岸關係政策,這次也沒有碰觸“台獨黨綱”,也沒有整合“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等“台獨”論述。蔡英文骨子裏認為,對於民進黨能否贏得2016年“大選”來説,美圍的態度才是關鍵。
——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識”,勢必對兩岸交流産生負而影響。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認為,蔡英文以為要求13個民進黨執政縣市成立“兩岸小組”就是在向大陸釋出善意,以為民進黨在縣市治理平臺公開討論兩岸議題的次數增加,逐漸就會從兩岸城市交流提升到黨民進黨與共産黨黨際交流,這是民進黨在誤判情勢。民進黨能否與中共開展
交流,關鍵在於“九二共識”,這是個原則問題,是無可回避的陳淞山認為,以曰前蔡英文所展現的政治立場態度,民進黨似已難有政治邀計的轉圜窄間與氛圍,民、共互動勢必因此
降至冰點,就連民、共間的城市交流與智庫交流都必然會遭受嚴重波及。台灣《聯合報》社論認為,2012年“總統”選舉時,蔡英文主張“沒有中國的全球化”,如今面對2016年“大選”義想操作“否定‘九二共識’的兩岸交流”,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卻堅持“兩岸交流成果社會共用”,如此荒唐的言語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台灣《旺報》評論認為,雖然民進黨有意藉城市交流來展現其有處理兩岸議題的能力,但大陸卻不一定願意配合。大陸即使是為了維持兩岸交流的熱度而勉強允許民進黨縣市長到訪大陸,也照樣會提出諸多政治層面的前提條件,到時仍要考驗每一個想要參訪大陸的民進黨縣市長。民進黨拿不出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終歸會走向越交流、越失去互信的惡性迴圈。民進黨這種姿態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隱患。
一一蔡英文意在試探能否以縣市交流連接擴大為民、共黨際交流。台灣《中同時報》評淪認為,這次會議的結論與民進黨“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原則性宣示,顯得非常保守,目前看不出民進黨有處理“台獨黨綱”的跡象。台灣《旺報》文章認為,民進黨執政縣市版圖擴大,如能通過擴大兩岸城市交流增進民、共之間相互了解、降低敵意,也算是兩岸之福。但民、共之間能否先藉由加強城市交流,再擴大到黨際交流,前景不明。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認為,這次會議最具政治意義的就是用了“兩岸小組”名稱,蔡英文在會中強調民進黨應儘早擬定美、中能夠接受,特別是美國可以接受的兩岸互動策略,説明蔡英文在美、中、臺三角互動裏,最在意美國的反應。(文 黃濤 《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