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巍峨挺拔,曲折綿延,宛如一條巨龍橫亙在淮北平原上。山勢高峻,樹木蔥蘢,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清代被稱作“相靈疊翠”,為《宿州八景》之一。由顯通寺、滲水崖、飲馬池、香爐峰、水牛墓、萬丈碑、奏鳴臺、釣魚臺、雪泉、奇峰、疊翠峰、天藏寺與六仙洞(牛鼻洞、牛角洞、秘霞洞、天井洞、白雲洞、小仙洞)構成18處自然景點和人文景點。
相靈疊翠
清·李心銳
崢嶸淩碧落,山勢聚相靈。
雨洗螺痕翠,雲穿鳥道青。
秋煙團古寺,老樹鎖孤亭。
乘月來峰頂,捫天欲摘星。
顯通寺 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位於龍山、虎山兩峰之峪,三面環山,林木蔥蘢,環境優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盡收眼底。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祀界內山川,沛國令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鬱穹崇,上應房心,天靈衝,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封相山神舊號為“明上王”。劉齊阜昌二年(1131年),封顯濟王。宋元豐八年(1085年)敕賜顯通廟額。宣和五年(1123年)封相山神為崇惠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徽巡撫高晉奏請發帑重修祠宇。民國民間又重修。寺中原有漢代碑刻三百餘塊,已無存。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 “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大殿後院為先賢祠,供有周宋始祖微子的牌位。
顯通寺建築規模宏偉,佈局疏朗。四進大院,院內古柏、銀杏參天。有35間,其中山門奎樓3間,寶藏室3間,走廊14間,東西配房各7間,大殿5間,後殿3間,戲臺1座,六角亭(永惠亭)1座,新建碑廊1處。存建築結構為清代式樣,除山門奎樓、大殿、六角亭的屋面為玻璃瓦,其他房屋均為青磚小瓦,兩面坡式的建築。淮海戰役期間,粟裕副司令員曾在此召開高幹會議,研究作戰方案,制訂“華東野戰軍第十四號令”。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3年,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1976年辟為市博物館館址。1980至1985年再次撥款維修。1992年,在大殿的東側配房設相王殿。2006年4月,在大殿北面建大雄寶殿,設計風格集南北古寺于一體,氣勢宏大,莊嚴肅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為淮北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觀。
顯通寺楹聯
一
民國 張朗亭
廟貌仰巍峨漢晉以還春礿秋嘗隆古祀,
相靈鐘秀異桓薛而後復蒼露白景芒蹤。
二
沛國涌名山寶界莊嚴參五嶽,
壺天開福地馨香縹緲啟三元。
清 葉炳敬
萬里溫綸來福地,
九天佳氣繞名山。
摩崖石刻 也叫滲水崖,位於顯通寺東龍山山腰處的石壁底部處。崖高約10米,峭壁下端摩崖碑刻“滲水崖”,上款題“乾隆甲午清和月”,下款“長白高晉題”,與寺內滲水崖碑文印章相同,只是橫書有別。此處樹木茂盛,較為隱蔽,水土保持良好。如降大雨,此處也是“驟雨瀑布,涓滴不存。”山洪順澗而下,洶湧澎湃,但此處卻頃刻皆無,幾十丈外方見復出。水聲高低相間,如萬馬奔騰,又如情人細語。
相山即景
清·劉天賦
巍峨高矗應房星,此日登臨屐未停。
四野煙含春樹綠,一天雲補斷山青。
河流睢渙資雄鎮,地接徐淮控勝形。
更有懸崖能滲水,擘窠大字仰碑銘。
奇峰 位於摩崖石刻“滲水崖”之北,此峰怪石林立,像一條巨龍偃臥深澗。唯奇峰處一峰突起,如鶴立雞群,四週山峰宛如俯首拱拜。
萬丈碑 在顯通寺正北,龍山與虎山兩峰山脊線凹交會處,釣魚台西。原碑高2米左右,寬56釐米,厚20釐米,碑的正反兩面分別陰刻有“主山萬丈”和“南無阿彌”的篆書字樣。原為蘇豫皖三省的界碑,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傳説石碑原即在此,被山風吹跑,歷經數縣,行程千里,又被吹回原地。現在附近又樹一石碑,上刻 “綠化相山”。登斯立碑處,可俯瞰淮北全景。
釣魚臺 位於相山主峰西側的山腰處,萬丈碑東。乃壑崗山一塊突出的飛崖,相傳為姜太公釣魚之臺。遠古時,這裡是一片海洋,唯相山突出海面,姜太公慕名至此,拈髯垂釣。當春夏之季,雲霧淹沒山體,此臺好像伸入大海中的礁石。站在台上,雲霧在腳下翻騰,恰似浩瀚汪洋。
疊翠峰 位於顯通寺西龍山之陽。從滲水崖攀援而上,穿半山亭,釣魚臺,便是萬木蔥郁的疊翠峰。此峰岩層紋理清晰,如書平直。宛如能工巧匠精心堆砌而成。峰上四季風光不同,春則山花爭艷,夏則峰青崗翠,秋則楓葉滿破,冬則蒼松挺拔,登臨其境,美不勝收。
香爐峰 位於相山南幽谷之中,有一峰凸出,酷似香爐。相傳相山神靈毓秀,百姓平安,風調雨順,玉帝賜香爐峰,以賞相山眾山神護衛有功。
登相山絕頂(二首)
清·李心銳
一
插天山勢碧崢嶗,絕頂攀來逸興生。
綠樹南看籠汴水,黃河北顧抱彭城。
歷朝碑古浮雲接,百尺亭高落日橫。
獨撫孤松遙悵望,半空風雨響濤聲。
二
飛蛇一線路盤空,山勢崚嶒壁立雄。
四面林巒歸眼底,韆鞦丘壑在胸中。
崖懸滲水連雲碧,峰鎖香爐落日紅。
正是房星分野處,憑將雙屐踏玲瓏。
飲馬池 位於疊翠峰南麓,與顯通寺一澗之隔,在紅柱琉璃瓦長廊西側。係一矩形石壁,不足2米見方,相傳是宋共公飲馬之處(也稱是宋襄王飲馬處)。據説宋共公屯兵於此,正值盛暑,兵馬饑渴難忍,忽然一聲霹靂,擊破巨石成一水池,得以解渴。池水似鏡,明沏清透,雖無源而終年不涸,雖不活而歷久不腐。
奏鳴臺 在相山公園東口通顯通寺南大道東側,為顯通寺的附屬建築,是當年迎接官紳上山朝拜祭祀奏樂的高臺。
水牛墓 今動物園內。據考證,此墓屬東漢時期墓葬,以水牛為名。墓高約10米,直徑約40米,墓頂有亭基和臺階。
雪泉 又名三眼井,位於今兒童樂園北面的山坡處。據《宿州志》記載:山下有雪泉,春暖時雪水滔滔有一塊露出的山石長25米、寬10余米不等,有自然風化的石孔洞 3個,常年有水,乾旱季也不乾涸。洞距為30釐米、17釐米。直徑分別為23釐米、32釐米、39釐米。冬季冰雪封山,春暖季節融化的雪水流進孔洞而溢出,形成滔滔不絕之雪水。
天藏寺 位於顯通寺的西山坳中砦山麓。南對奶奶山,東臨寨墻山,北依鳳凰山,群峰環抱,一水縈回。康熙《宿州志》載:天藏寺有隋大業中斷碑。光緒《宿州志》記載,此廟建於明代天啟年間。
石佛峪中填石數丈,砌成石坪,寺建其上。大殿雕梁面棟,金碧輝煌。檐高1丈5尺,長3丈6尺,寬2丈余。塑如來、文殊、普賢三佛。兩廂18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三佛之後造假山,繪雲龍其上,大鵬金翅鳥昂首聽經。神臺背後,依勢造千佛山。四大金剛、托塔天王、千手千眼佛,雕塑技藝,巧奪天工。大殿之後釋迦牟尼像依山石雕琢而成,高1丈2尺,閉目合掌,形神肅穆。
寺之大殿已毀,後有一石室,相距一步,室中供天然石佛像,東有石井。據載: “相傳趙宋時,有西僧卓錫於此,苦無水,乃于石壁手書‘天一’二字。去後,石上翕然水出,廟祝因鑿石為井,雖不滿尺,而資用不竭,亦一奇也!”石井向上不遠處還有一石窟,觀音抱子閉目安詳坐窟中。
寺西有一棵大十余圍的銀杏,千餘年矣。有民謠此處曰:“樹上有一廟,廟上有一井,井上又一廟,一步兩廟,三塊磚蓋個廟,一丈二尺高的神。”
摩崖龕像兩側各有一面摩崖詩碑,係明天啟三年(1623)蕭縣儒生周復振等建。
石佛峪
明·徐學益
深山佛現影,古道欲□函。
水漲濯纓石,雲封避詔岩。
桃花生客屐,鹿子憶僧衫。
到此空名想,詩成不署銜。
天藏寺
明·周復振等
其一
叢林森森罩法臺,群仙特地謁如來。
野鹿每記寶懺去,山蟬迭送笙歌來。
片片白雲飛遠岫,交交黃鳥棲岑崖。
天藏古塔堪題處,精潔原不染塵埃。
其二
群仙駕鶴□天藏,氤氳曾聞燭□香。
屋角銀杏時嵐映,石山碧桃風露涼。
甘泉堪洗今時缽,□春猶帶昔年香。
山腰小洞白雲繞,崖下如來頂上光。
□□落落驚犬吠,鵲聲喳喳引鶯忙。
綠樹奇山真地傑,山人屢題不為狂。
牛鼻洞 位於顯通寺西北虎山疊翠峰腰的陡壁上,洞口形似牛鼻而得名,相傳北洞與大海相通,古人從此洞中放進一隻鴨子,而這只鴨子從東海而出,洞深不可測,洞外灌木叢生,樹葉懸垂而隱蔽洞口。康熙《宿州志》載:玉柱洞,在相山西讞,順治丙午樵人新開,門有玉柱,用錫嘉名。玉柱洞,應指此洞。現洞口建一亭,山腳下一座牧童騎牛的雕像好像正眺望此洞,別有風趣。
牛角洞 位於顯通寺以東,奇峰的東側,山洞形似牛角,與牛鼻洞相對。牛角洞在山的東面,牛鼻洞在山的西面,遙相呼應。
白雲洞 位於相山東南山脊的西坡。相傳洞中有一鎮山的白龍,冬眠不出,春夏甦醒,保護山民,造福鄉里。每當春夏之際或陰雨前後,洞口四週雲霧繚繞,確有峰生雲靄,巒吐煙霧之勝。洞身深不見底,通向遠方。康熙《宿州志》載:白雲洞,相山頂,天將雨,則雲觸石而起,元末有異人居之。
登相山絕頂
清·邵心良
疊翠重重入望遙,淩空身已到天腰。
河流浩蕩吞睢渙,山勢崚嶒壓碭肖。
風入虛亭聲欲起,雲生古洞影還搖。
秦碑漢篆摩挲認,故跡千年耿未消。
秘霞洞 又稱藏經洞,在虎山西麓。洞頂“藏經”二字蒼勁秀麗,有一巨大平臺橫臥洞口。相傳古時有一遊鄉和尚攜帶佛經路經此地,適逢山下洪水氾濫,遂將佛經藏于洞內,得免水患。實為相城文士任文石清初所鑿,為藏書所用。康熙《宿州志》載:秘霞洞,相山東麓,吐吞雲樹,頃刻萬端,任文石鑿以藏書,壁上有銘。
天井洞 位於萬丈碑迤西的山脊上。此洞為天然溶洞,深約10米,洞口直立,呈葫蘆形,洞內漸寬,可容數十人。洞內鐘乳岩石姿態各異,其狀似珊瑚、金針菇、菜花……因洞口朝天,洞身如井,故稱天井洞。
小仙洞 位於相山東嶺偏南處,洞口偏西南,距山腳約50米。洞口前有一石臺,高1.5米左右,洞口狹窄,洞內呈方形。西壁有一摩崖浮雕,一佛兩侍一金剛。佛像下方的文字已經漫漶不清。北壁有一洞,洞口在1米高的石崖上。據清光緒《鳳陽府》記述:小仙洞,有丹灶、藥井,傳説是王子晉修煉處。
相山小仙洞
明·徐拱杓
春煙縹緲萬山晴,仙洞淩風屐齒輕。
金鼎丹成曾跨鶴,碧桃花爛洞啼鶯。
杯沉嵐影連山醉,歌散雲端落澗鳴。
一飯胡麻天已暮,歸來恍惚悟浮生。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