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歷史沿革

相山廟為何又稱“顯通寺”

發佈時間:2015-05-13 10:01:17

  相山廟位於相山主峰南麓,坐北朝南,四進大院,52間房,佔地2萬平方米,是本市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建築和最重要的觀覽景點。

  西晉太康五年(284),武帝司馬炎下詔,令各國諸侯祀界內山川,為此,地方主管沛國令郭卿主持興建相山廟,以供奉相山之神,並立石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鬱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衝,興雲播雨,稼穡以豐。”在史書上“相山廟”之名最早見於《魏書•地形志》。

  相山廟供奉的本是相山神,後來不知何時改稱“明上王”。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75)敕賜“顯通廟”額;微宗宣和五年(1123)敕封相山神為“崇惠侯”;劉齊阜昌二年(1131,宋高宗紹興元年)又加封“顯濟王”;清康熙年間稱該廟為“顯濟王廟”。現今官方稱其為“顯通寺”。而廣大民眾仍習慣稱其本名“相山廟”。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