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鎮】位於溪河入濉之口,據説古時彼處有一徐姓人家,為往來過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處被稱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從明代一個農村集市,發展成為小城鎮,建國後則成為縣府所在地。
濉溪周圍地勢低窪,又處於黃泛區,加之東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舊時水患頻仍。溪河原于老城東匯入濉河,水從東來也匯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當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災。為除此患,明嘉靖年間水利總督白昂治濉時,將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黃橋入濉。此舉雖有所改善,但並未根除水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徽巡撫高晉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於是便命鳳陽知府項樟環濉溪城築堤防水,民感其惠,稱之為“項公堤”。直到清咸豐年間,朝廷撥款,將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處水患。
明萬曆年間,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週挖壕築圩,既防水又起防衛作用。清咸豐五年(1855年)捻軍首領張樂行攻佔濉溪口,此後為抵禦捻軍,沿水圩四週築土城。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地方紳士倡議,採取官府撥款、集市抽稅、商民捐款捐工等辦法,廢土城建磚城,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竣工。城墻呈東西長、南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周長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後,該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時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因為濉河水運之便,故商業日益興盛,釀酒業也日益發展。清順治三年(1646年)相城鄉移駐於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同移駐,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鳳潁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清末修建城墻後,濉溪有大發展,作為小城鎮,有居民約2000余人。
建國後,1950年7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于濉溪鎮。1977年2月濉溪縣由宿縣地區劃歸淮北市。由於濉溪老城屬採煤塌陷區,所以該縣從70年代後期起在符夾鐵路以西的無煤地帶建起三縱六橫街道的新城,濉溪鎮面積擴大成今狀。
【臨渙鎮】位於距濉溪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澮河(古稱渙水)北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秦漢時屬於 縣,南朝梁屬於臨渙郡,隋唐時於此置臨渙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廢縣,是本市置縣時間最長的城鎮。
臨渙城墻夯土築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較好,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城墻呈正方形,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409米,周長5818米,有東西南北四門。北有護城河,南以天然澮河為屏障。現今臨渙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城東南和西南沿澮河之處,城北地勢較洼,已成為農田。
臨渙是座歷史名城,名勝古跡較多。文昌宮位於城內東北角,始建於唐代,原名尚書宮,又名藏書宮。1948年11月,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曾駐於此十余日,後遷至城東小李家,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閣又名玉皇閣,即南城門城樓,高15米,長12米,寬9米,始建於唐代,是居民登臨賞景勝地,後被拆除。此外城內尚有城隍廟、慈雲庵、禪陽寺(現稱西尚寺)、山西會館、基督教堂、倉溝等景物。城外有鳳凰臺、觀星臺、點將臺、插花廟以及回龍泉、珍珠泉、龍須泉等。其中有些景物現今唯存空名。
臨渙茶館始於明代,獨具地方特色,現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兩側,有茶座300余張。茶用龍須泉水、六安茶棒,湯色紅艷,清香甘美。這些茶館是居民休憩、閒聊的佳地。此外臨渙産的醬包瓜也獨具地方風味,遠近馳名。
臨渙賴有水陸交通之便,古代即為商旅雲集,經濟繁榮之地,近代趨於衰落。上世紀70年代濉阜鐵路的建成,淮北煤礦向臨渙地區的延伸,使這座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被定為全國500家重點建設小城鎮之一。
【渠溝鎮】 (亦作曲溝、瞿溝),又名曲陽鎮,是本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小城鎮。春秋魯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魯、宋、衛、陳四國會盟于渠,協商討伐鄭國。這次會盟之地就是現在的渠溝村。《後漢書•郡國志•沛國》注雲:“杜預曰:在相西南,一名犖。”清《宿州志》記載:“會盟之地或謂渠溝未詳。”
渠溝村西臨濉河之支流曲水(即今新濉河),地勢低窪,溝渠縱橫。該村是相城通往西部之要道,明熹宗天啟中,任文石之父鄉賓任思忠曾捐資在河上興建三孔大石橋一座,便利兩岸交通。
金代,渠溝為符離縣所轄三大鎮之一(另為符離鎮、黃團鎮);元初符離縣併入宿州後,渠溝則為宿州四大鎮之一。金、元時,官府在此設有監酒稅等官(見《宿州志》),證明此地古時即有興旺的釀酒業。明代南昌人戴國士在《夜泊曲溝》詩中曾有“橘徠疑楚澤,沽酒讀《離騷》”之句。從金至清末,渠溝都是左近一帶重要的商品交易集市。
渠溝舊時曾有土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城門上有譙樓,城內有十字大街,城外四週有護城壕。古城內外多古跡。據傳城內外原有72廟、72井,足見當時人煙之繁盛。城東古有石馬亭(亦稱歇馬亭),亭西有不明墓主的古漢墓(在今酒精廠後院)。城北有天馬山,山麓為東晉丹陽尹劉炎祖籍之地,舊有碑,劉乃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清談名士。此處亦為明末相城鄉貢進士任文石故居,其先祖于明初自山西遷來落籍於此。山麓至曲水之間平地有明初開國名將、麗江王傅友德墓,墓前有石人石馬,清初被泥沙淤沒。城內奶奶廟(今變電所內)有“一步七碑”,即7座碑緊靠而立,又有仙人橋等,今已沒。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