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俗

淮北花鼓戲

發佈時間:2015-05-13 11:16:46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

  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閒季節裏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倣生産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醜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臺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用當地群眾的純樸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於“八句子”和單齣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得粗獷、奔放而又樸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觀眾的好評。

  2007年,經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戲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