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是一個新建的礦區城市,因為人員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均有他們的觀眾。但這一地區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曲當推淮北梆子戲、泗洲戲和花鼓戲。
淮北梆子戲:淮北綁子戲源於河南豫劇豫東沙河調。由於豫東與淮北毗鄰,長期的藝術交流,使豫東沙河調逐漸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間小調的有益成份而演變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戲。淮北梆子戲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獷、奔放、感染力強的特點,有二百多種曲牌。演唱分大本腔與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樂器上除弦樂和鼓板之外,另加棗木梆相擊作聲,藉以增強聲調之節奏。在藝術表演程式上受京劇的影響較大,但仍具有地區特色。淮北市梆劇團,淮北市的廠礦、郊區、農村劇團在演齣劇目時絕大多數是演唱淮北梆子戲。
泗洲戲:泗洲戲原稱“拉魂腔”,是淮北地區的主要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蘇北及魯南等地區,約有200多年曆史。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泗州戲是由民間説唱發展起來的比較典型的板腔體唱腔劇種。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並蓄,在一定基調的旋律基礎上,演員可根據劇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靈活掌握曲調節奏的快慢、急緩和強弱高低,自由運用各種花腔調門,盡情發揮各自的特長,藝人把這稱為 “弦包音”(即絲弦伴奏必須跟著唱腔走),也叫“怡心調”(根據劇情自由變換腔調),尤其是女聲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盡致、動人心魄,被群眾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早期的泗州戲形式比較簡單,它從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葉琴伴奏,逐漸發展到小戲班。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解放後,泗州戲在聲腔藝術、表演藝術和劇目的創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發展,除挖掘整理了《呂蒙正趕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傳統劇目外,還創作了一批優秀的現代劇目,如《結婚之前》、《兩面紅旗》、《摔豬盆》、《喝面葉》等。
淮北花鼓戲:淮北市郊農村的集鎮一直有花鼓戲小班社演出。這種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員、師承關係為核心組成。他們農忙種田,農閒演出。一般不搭臺子,圍個地攤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戲音調委婉,帶有拖腔。不用弦樂,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帶上髯口,也簡易化粧。旦角頭上扎個綵球,腰間繫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雖然曲調比較單調,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間小調,勞動號子、農諺、歇後語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因而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
轉自:安徽文化網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