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俗

音樂舞蹈

發佈時間:2015-05-13 11:13:33

    淮北市民間音樂舞蹈源遠流長,門類繁多。由於風土、語言等原因,雖長期相互各有滲透,但仍保持著一定的區域性特色。

  嗩吶:俗稱喇叭。淮北市嗩吶藝人多分佈在市郊農村,他們自由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為民間婚喪嫁娶、節日歡娛時所聘用。演奏的曲牌因環境場合而異,一般辦喜事常用“凡字四調”、“叫句子”、“柳金”等曲牌,並有大、小把攥子模倣地方戲曲、曲藝吹奏。

  腰鼓:腰鼓氣氛隆重、熱烈、節奏性較強。一般以多支腰鼓組成腰鼓隊演奏,邊擊邊舞或配以節奏強而有力的詞曲伴唱,或在短暫的停頓用夾以簡捷雄壯的口號渲染氣氛。腰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較為流行,以後日漸冷落,1978年以來,市區部分中小學又恢復了這一活動,多用於重大節日遊行隊列。

  獅子舞:獅子頭是用紙製成型,獅子身為布毛合製的獅皮。由二人合演,相互協調配合,模擬獅子的各種動作,如:抖毛、舔毛、搔癢、打滾及加有藝術色彩的各種表演。引獅者一人,執綵球戲獅。它流行于市郊農村, 分廠礦俱樂部也開展此項活動。

  龍燈:龍燈的龍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節,龍頭造型生動、雄偉,口、須、角、目栩栩如生,“龍衣”(龍皮)用布繪以龍甲,頭尾各節有一木棍支撐龍身。表演時每人各執一節,前有一人引珠、龍頭搶珠、龍身各節及尾隨龍頭的活動而舞動向前。本以歡快的嗩吶鑼鼓伴奏。活動時,龍燈多與獅子、竹馬、旱船等配合。

  竹馬:竹馬是用竹篾扎成馬身骨架,蒙以紗布,外貼馬毛(用彩紙剪成),馬頭可活動,馬脖子及演員腳上均係銅鈴。表演時,馬身繫於演員腰間,隨著音樂和鑼鼓節奏,用手操縱馬頭表演。

  旱船: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結合扎成。表演時,船身生活繫於女舞者腰間,前進時作行船狀,另有一老船翁在旁撐船。

  大頭舞:大頭舞是用馬糞紙糊成一特大的人頭造型,可根據需要或愛好塑成各種人物形象。如笑娃娃、老頭、老婦、工人、農民等。表演時戴在演員頭上,以造成與身體比例極不諧調的形象來産生藝術效果。1978年以來,大頭舞常出現于重大節日遊行隊伍。市一些幼兒園、小學也開展大頭舞活動。

  高蹺:高蹺為演員腿上各綁一高蹺進行表演的一種形式。高蹺腿是在一根木棍上部安有腳踏板而成,根據踏高蹺人的技術精劣而定高低。高蹺演員各搶一戲劇人物,可演一段戲曲插白或一折戲;或表演撲蹀、丟叉等舞蹈動作。相山區任圩鄉農村較為流行。

轉自:安徽文化網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