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旅遊景點

淮北十景 景八:柳孜尋珍

發佈時間:2015-05-13 11:19:47

   巍峨嵩岱勢恢宏 渠亙東西碧流通貨駢海陸航千艘 漕牽中原輸萬鍾莽堤煙柳逗詩唱柳江人家存古風萬里笙歌開新運 時人正榷續禹功“隋堤煙柳”原為宿州八景之一,有唐以降,隋堤柳曾是詩人吟咏下的“亡國樹”。如今雖已物改人非,但隋唐大運河由黃河泥沙淤淀的固態河床,依然橫亙在淮北大地上。煬帝婬逸誤國的史跡已鐵案難翻,其教訓將永遠警戒著後人。

   柳孜,古稱柳江口,是通濟渠泗縣至商丘間之重鎮。唐時有“廟宇九十九座,井百眼”,是淮北平原上一個重要的物質集散地,同時又是戰略要地。唐懿宗時龐勳起義割據彭城,勢力南達淮河,以柳孜為水陸要塞駐軍萬餘,唐政府派軍七萬進攻柳孜,龐勳派軍三萬赴援,于柳孜廝殺四十余天,最後政府軍用火攻把一個繁榮的重鎮變成一片廢墟,大批船隻被毀。《史記·河渠書》中已記有一橫貫東西的平原水道①,到隋時將其疏浚加寬命名為通濟渠。據《山海經》等古籍記載“河出積石”“禹治河始功積石”。考遠古山川形勢,知黃河東南氾濫,出水口當在今淮北青龍山至渦陽石弓山之間,柳孜介於二山之間,正是大禹治水起始之區。

   世事滄桑,山河巨變,歷史上的黃金水道今已不存。登臨隋堤,雖不見清波柳浪,憑吊間令人感慨。“錦帆無復返天涯,隱隱長堤陣陣沙,最苦垂柳風雨夜,兩行清淚怨瓊花。”讀史思古,當有無限教益。  儘管柳孜運河已不復存,但其遺址卻以她千年千里之軀積聚窖藏著隋唐至元的大量沉船和陶瓷器,尤其古陶瓷,真是眾窯薈萃,異彩紛呈,數千件遺珍已陳列于淮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如今,經考古發掘出的柳孜宋代碼頭、端美凝重的唐宋古瓷、地下沉船……都是古代文明不朽的資訊載體,是運河申遺的有力佐證,是古今中外罕見的運河考古珍藏。到柳孜尋珍,考隋堤史跡,擷運河神韻,覽燦爛文明,陶冶情操,盪漾情懷。

   注:①平原水道:《史記·河渠書》“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

  資訊來源: 淮北日報

主辦單位:淮北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